“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康祥东
陕西省镇巴县观音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及探索性的活动来获得经验,即从做中学。在实践过程中,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目标,如何以学定教地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实现测评和点评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评”的主阵地是在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既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聚焦“教学点”,精确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由此可见,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如何达到清晰的目标,王荣生教授提出了将“教学目标”改为“教学点”的建议。既然是教学点,数量就不要多,一定要准确要鲜明要凸显要聚焦,而且具有因地域、因学校、因班情、因师情、因学情而异的适切性和灵活性。此观点对于何谓清晰的目标有着较为准确的定位,区别于我们传统的教学目标。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是很全面,但面面俱到反而重点不够突出,学生获取的知识点越多,课堂的评价越无法精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立足“教学点”,精确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有了比教学目标更聚焦的“教学点”,教师的教学会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会更集中,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更精确,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木兰诗》为例,这篇课文广为传颂,学生只要借助课下注释,多诵读几次,阅读和理解课文的难度不大,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第二单元教学说明,教师只需要将“教学点”集中于以下三点,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点1:借助注释,充分想象,叙述故事内容。
教学点2:思考文章是如何详略安排的,以及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点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人物心理。
可能有些老师会质疑,木兰的人物形象不重要吗,不需要着重分析吗?其实,聚焦“教学点”绝不是简单地减少教学目标,而是要求教师多花心思,在把握单元教学、课型特点和文本重点的基础上,更凝练地提出教学的重心,我们可以发现,如上“教学点2”,如果学生理解了详略安排的好处,木兰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而且更加立体鲜明。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聚焦“教学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可以伴随着精确的评价,避免了冗杂的教学目标造成的教学评价过于繁琐的弊病,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二、依据学情分层,有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要有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除了聚焦“教学点”,还需要对学情的准确定位,只有对学情的准确定位,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教学评价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但一个班级中,学生素养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按照统一的评价,表面看起来,是客观而公平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反而会因为统一的标准而造成过度评价,只用评价结果简单衡量学生的课堂表现,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同一个教学点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所区别。
如上述《木兰诗》的“教学点1”,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评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他们都根据自身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同一个教学点,评价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始终有较准确的定位,既不会任意拔高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教学要求,也不会随意降低对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期待,而是在合理的教学评价中,有序地推进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有效教学。
三、指向核心素养,引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语文新课标》指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教学点的预设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到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教—学—评”一体化,以“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引领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四、采用多种评价,科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语文新课标》指出:“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教学评价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评价对象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如果按照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会挫伤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虽然要在课堂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但一定不能用唯一的不变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也不能只用简单的评价结果对学生轻易下结论,我们更需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进步,提倡学生的自评结果是和“自己比”,而不是为了和“别人比”,采用小组互评的时候,同学之间要多倾听,多发现闪光点,多肯定同学的进步。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再次评价,教师评价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纠错,而是为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为例,诗歌的语言凝练生动,部分知识基础一般的同学,无法迅速准确地理解个别词语的妙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如果他们可以做到大声朗读就要给予充分的评价,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融入一定的感情朗读,可以视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慢慢到位。教学评价要科学,不是单一,而是多元,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就值得肯定,教学评价既要避免过度评价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干扰,也要避免无序评价对教师教学的束缚,评价是自然而然的,是多元的,可以不断循环,也可以一线到底,是为真正提高有效教学服务的,教学评价标准不是非此即彼,评价结果不是简单的分值叠加,需要教师以稳妥的方式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情,将“教—学—评”有机融合,助力有效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