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润笔尖
赵小慧
四川省阆中市城北小学校 637400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作文的学习质量和效果,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教师应该根据现代化的教育观念,积极地变革和革新小学作文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崭新的作文学习方式。为了确保作文的总体效果,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对语文作文教学中生活化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想的作用,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确保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老师们要以“生活化”的教育观念为核心,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预定的教育改革目标。
一、让学生有兴趣去创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实践中,老师们要打破常规的课堂教育方式,让学生们融入到现实的世界中去,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思维。为了使学生的作文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老师需要激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并将教学资源进行适当地整合,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
首先注重作文内容的生活化,素材可以来自大自然,来自校园,来自家庭等。老师们能够充分利用好学校、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让学生随时随地将生活中的美景以及感悟记录下来;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例如,教师开展作文课习作题为《______即景》,教师设计四个学习任务,以观察记录表为抓手,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景物的变化,并结合文本,提炼写作方法,范文引领,提供支架,自由创作后,在交流和修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其次教师还应该注重作文过程生活化。老师们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作文评价生活化,实行多元评价,多个展示平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热爱写作。
二、借助现代科技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观点。生活是孩子的一本教科书,生活是孩子的一个大课堂,生活是孩子的一所大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要持续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给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使他们的语文作文内容更为丰富。例如,教师开展三上习作五:我眼中的缤纷世界,教师精心选材以水果为例,将作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调动多感官观察桔子的外形、颜色、味道让学生交流观察所得;通过信息技术播放如何进行写作的视频,引导学生明确观察要细致、多角度,同时也要注意事物的变化,最后让学生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通过“我会观察--我会说--我会写”,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观察,学会表达,真正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老师们应该继续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将孩子引向辽阔的习作海洋。生活化写作教学为今后的写作教学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和借鉴参考资源。写作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将继续酿造写作琼浆,真实语文,真实写作。
三、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体会内容
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益于自己作文写作的好材料,扩大语文学习思路,让语文作文的内容变得更丰富。例如,教师开展习作课《记忆一次游戏》老师通过视频回忆孩子们快乐游戏的场景,利用“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帮助学生关注动作和独特感受,把游戏过程说具体,最后结合学习卡写游戏过程。整节课环节紧凑,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快乐表达。再如,教师开展习作课《猜猜他是谁》时,结合课本提示,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这个好朋友在外貌、爱好、性格和与自己相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情。拿外貌来举例,首先观察班上的一位同学,总体说说他的外貌特征,再重点选出他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指导学生说外貌特征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总体外貌要从整体到局部地说,先说身材、身高、穿着打扮,再说面部特征或者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说面部特征的时候,要注意从上到下,头发、眼睛、鼻子、嘴巴等,先练习说一说,就能有效避免写作文的时候凌乱无序。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从生活出发开展作文课,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逐步将语文习作训练生活化的另一好处在于,它能使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习作的学习之中,体会到它的吸引力。逐步地把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生活化,也能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品质,让他们的作文能力得以改善,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李梦奇.立足于生活的土壤,培育出语文的种子——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19(19):84.
[2]刘凤英,于欣.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