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运用研究

作者

单梅

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需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逐步转向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培育,但当前课堂中仍存在学生思维碎片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反映学生难以系统梳理文本逻辑,学生认为传统笔记枯燥低效,这些情况降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创新教学工具,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设计可视化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整合信息,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需以语文核心素养四大维度为框架,将思维导图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语文知识。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独自梳理文本脉络,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解叙事结构,帮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独立梳理因果关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对比不同文本的语言色彩,加强学生对于不同语言文本的感知,或者使用思维导图将语文课堂与生活相连接,帮助学生感受文学来源于生活及生活中语文的存在。

二、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将思维导图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工具,通过开放式任务设计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重组能力。在发散思维训练中,教师给定核心主题后,鼓励学生突破线性思维,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主题后,由一位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基础框架,使用接龙或者击鼓传花的方式,引导下一位同学对基础框架中子主题进行填写补充,使每一个同学都可以融入语文课堂中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发展思维思考,从而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的教材《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梳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以圆明园的辉煌为中心,分列建筑特色、收藏价值等方面,助学生梳理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采用接龙方式将思维导图绘制完整,解决学生思维局限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创造性思维。

三、通过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教师需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设计差异化思维导图工具。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偏旁部首为核心,引导学生联想有其偏旁部首的字,并引导学生标注字音和组词,加深学生的记忆。阅读教学时可以使用双维思维导图法,左分支梳理时间、人物、事件等主要内容,右分支分析修辞、句式、结构等表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左右分支发现文本逻辑,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思维。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的教材《祖父的园子》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助力学习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以园为核心进行分支拓展,引导学生写出与园有相同读音或相同结构的字,并且让学生标注读音和组词,拓宽学生的识字范围的同时巩固学生对于识字的基础。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祖父劳作与文章中我玩耍等场景,带领学生分析胖乎乎、圆滚滚等叠词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继续说出改结构的词语,并且使用该词语进行造句,逐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利用思维导图增强教学的创意独特性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教师设计能力不足、学生过度依赖模板、评价体系模糊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正视三大核心问题并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教师在正式使用思维导图授课前,可以观看相关教育专家的上课录像,从录像中学习与思考专家对于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采用渐进式放权策略,教学初期为学生提供半结构化导图,逐渐过渡到仅给中心主题,最后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创作,教师在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要保障思维导图思维完整内容准确的同时增强创意独特性。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的教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先提供半结构化模板,以父母的评价为中心,分支梳理母亲评价精彩极了和父亲评价糟糕透了以及文章中我的反应,帮助学生理清叙事脉络,理解不同评价对文章中我的影响,通过分析文章中母亲的鼓励、父亲的严格等语言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知文章的表达,最后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创造,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生活中的不同评价,自主绘制专属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散思维。

总结

通过思维导图教学,帮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加强语文基础,在思维发展中突破定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学思维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形成自主梳理习惯,使学生能独立用思维导图预习新课。教师则通过工具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师备课效率提高,提高语文课堂中的互动质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式,更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益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莉颖.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运用研究[C]// 科教发展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 2024:1-3.

[2] 林海森 .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运用中的问题设计 [J]. 吉林教育 ,2017(16):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