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庄丽琴
鹰潭市第二中学
摘要: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这造成了课堂沉闷、枯燥,学生对学习化学失去了兴趣。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化学教师如果不能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那将会造成教学的低效。基于此,本文分析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通过课堂合理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进一步推动初中化学改革。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在初中教育时期,因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究。但是,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比较单调,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特别是那些比较深奥、难以理解的知识,从而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一、完善课堂提问的策略
要想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策略,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进而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点。首先,在课前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同时也要从其他优秀的化学教师的课堂上吸取教学经验,以便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加强教学有效性。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避免问题太过松散,从而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在备课的时候,化学教师要先列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删减重复的题目,把小的题目合并为一个大题目,在保证提问质量的同时减少提问次数,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紧张感,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时间。
比如,在讲述《金属和金属材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认为金属材料是什么?“你们平时都遇到过什么金属材料?”等,用提问的方式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从而使学生更能专心听讲,从而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使用提问策略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就需要将问题分成不同的层次,如简单、中等、困难模式,然后在课堂上从易到难的顺序依次提问。在课堂上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以及理解造成直接影响,更重要的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和态度。
首先,教师要有一种民主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可以积极提出想法,并敢于回答问题;其次,教师在提问时不要仅仅选择“好学生”,对“学习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出简单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再次,教师应接纳不同学生的意见,对一些正确的意见予以肯定,从而使学生间的差距持续缩小;最后,教师应适当地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此外,在课堂上要采用随机点名的方法,避免一些学生只顾着“答案”而忽视了对其他问题的思考,这样就会漏掉了重点,不利于学生思考。在进行随机提问时,教师要防止自己对好学生有偏见,忽略了知识层次低的学生。通过随机提问,可以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对某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教师要挑出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来提问,增加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可以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展开互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也能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与此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能在问完问题之后就把他们喊起来,对某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提问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想出答案后举手示意,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三、构建课堂互动氛围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发送到班级群中,让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教学脚步,还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答疑解惑。
比如,在学习“化学物质与健康”时,教师告知学生在课下需要了解一些元素(钙、锌、镁等)对于人身体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意义的一些有机物(蛋白质、葡萄糖等);了解一些物质(甲醛、C0等)对于健康的影响,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提高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学生对化学发展帮助人类保健以及战胜疾病中做出的贡献有初步了解。学生就会分工进行合作,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知识的搜集,然后再整合在一起,既完成了教师交代的任务,学习了相应的化学知识;又能够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责任感的引导下完成属于自己的“工作”。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结束语
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将学习重心放在了课堂上,所以教师要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知识。而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能够很好地与学生交流,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让化学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基于互动理念开展初中化学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让学生看到多种解题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以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鲁礼琴.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6(1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