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刘聪

沧州市第一中学 河北省 沧州市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将“坚持系统观念”凝练为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高中思政课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机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有利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的立场和观点,其渗透的系统思想智慧贯穿于古今中外人民大众的伟大实践中。将这一研究视角融入高中《经济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坚持现象和本质相结合的内在要求。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应该坚持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正确的分析并解决问题。二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学理性分析,把握经济学现象背后的方法论依据,使学生深刻领悟国家方针政策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推动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协同发展。三是融汇学科知识、培育学科思维的迫切要求。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融入高中《经济与社会》课程教学路径探究--以新发展理念为例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融入新发展理念知识讲授可按照一总五分的框架思路展开。课程导入部分对课堂教学起着“定向”的作用,可以围绕“为何要树立新发展理念”问题,引入马克思关于社会系统的经典表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启发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解读:新发展理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归根结底是由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决定。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价值旨规,因而“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创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教师可从生产力系统入手,阐明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牢固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理念。讲清创新、科技、人才的内在联系,“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引导学生把握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现实关切的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理念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议从社会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展开,引入党和国家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一素材,说明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客观必然性,“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统筹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协调发展,实现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建议教学中以自然环境系统解读绿色的发展理念。阐明“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讲清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学理性探究,达到自然观与价值观的融合。

开放发展理念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理论层面,结合系统方法论中的开放性原则,讲清“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在实践层面,运用改革开放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引导学生感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共享发展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人口系统理论和生产力系统均涉及人口问题,一方面讲清楚“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另一方面阐明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二者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共同旨归。引导学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政治品格和实践伟力,深刻感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科学内涵。

三、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融入经济生活课程的原则

一是坚持立破并举、系统重塑的原则。应该善用综合思维,打破教材各级标题所限,以社会系统的视角重构教材逻辑:教材第三课立足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引出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组成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于教材一二四课详细展开,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本书第三课二框重点介绍社会意识中的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整体重构,引导学生宏观把握教材脉络,提升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二是坚持理论讲授与自主探究相结合原则。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偏重理论性分析,思维含量高、难度大,要倚重教师宏观上引领,将抽象理论具体化、感性化;同时高中课程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高考测评体系注重情境真实、任务真实、行为真实,教学过程要发挥学生探究主体作用,使学生触景生情、情理交融,锻炼思维、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把握学情、选准时机原则。社会系统研究视角糅合了社会历史观和系统分析观点,需要认识主体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因而在遵循课程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议以一轮复习为契机,以哲学智慧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以理性的视角去探寻视角的理性。

以新发展理念为例,探究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理路和融入原则,旨在为整合教材知识、培育学科思维提供和谋划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如何以系统视角重构教学模式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