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浅谈艺术教育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影响

作者

蓝昕婕 周琦琦 左玉滢 侯殿彬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在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思想中,使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相辅相成,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突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创新人才。加强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其科学精神的形成,也有利于其人文精神的塑造,使大学生能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形成健康的人格,既成才又成人。因此,选择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质量,也决定了大学生能否在塑造人文精神的同时,树立科学精神。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新;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一、科技创新的条件

科技创新以物质世界为实施主体或平台,植根于客观现实需求和可能条件,源于现实生活。人的创新能力是围绕物质的客观现实进行培养和探索的。科技创新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并根据客观规律进行科技创新。有意识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在创新的驱动下,人类其他能力得到增强,形成强大的综合力量,进而推动人类生活活动的不断变化、更新和创造。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自然界中有用的东西,并将其转化为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通过人类活动实现了自然资源和人类资源的占有。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和潜力。科技创新活动不是重复的生产实践,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创新主体的创造力,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全面呈现人性。科技创新活动是探索性和开拓性的活动。科技创新成果反映了技术创新主体的综合能力。科技创新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聚合,是创新主体各种本质力量的物化。因此,科技创新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在客观事物不能适应和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和改进旧事物的结果。

二、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性

科技和艺术就像硬币的两面,即科技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技,艺术的影响可以影响智力的发展,凝聚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艺术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科技与艺术密不可分。科技是理性思考和解决人类实际问题的艺术,而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动态创造。科技追求智慧和效用,艺术追求美,科技探索自然规律,艺术体验世界形象。科技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真理的追求、永恒的成就和深刻的意义。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技与艺术的交流与互动,理性、感性、理解的融合与互补,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对世界整体的立体认识。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释放他们自己的能力,包括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逻辑和视觉思维能力。科技创新依赖于逻辑思维和视觉思维的刺激和互补,从大规模的联想中提取灵感,然后用严谨的逻辑进行验证。审美是审美个体通过建构美的能力来感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艺术教育和创新思维既依赖直觉,又与直觉相统一。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泉,为人类提供视角、科学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行动计划和未来前景。是人类活动和物质生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实践目的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三、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科学轻文学的观念阻碍了文学与科学兼容、相互渗透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导致许多高校艺术教育出现“一瘸一拐的现象”。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其内在价值的认识,还要重视其外在功能,即美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艺术教育机构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保障。高校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美术教育,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在行动上,要成立专门的艺术教育管理团队,规划、监督、组织艺术教育研究活动,并将工作落实到实践中。高校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大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实践中实施艺术教育。从长远角度评价学生艺术教育的有效性,并将学生表现的综合评价作为其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在艺术教育课程中,不仅可以注重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之,技术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首要要求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大学的艺术教育是培养理工科学生的沃土,他们将来将成为高技能的技术工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素养的作用日益凸显,并最终内化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自身价值取向的提升,引领人们走向自由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石,王会.基于时效性研究的大学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明日风尚,2018,(11):4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蓝昕婕 女 福建省龙岩市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科技专业

第二作者 周琦琦 女 安徽省蚌埠市 大连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专本)

第三作者 左玉滢 女 河北省保定市 大连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专本)

第四作者 侯殿彬 男 辽宁省丹东市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