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AI 跨学科教育策略探析

作者

陈海丽

浙江省温岭市太平街道锦园小学

引言

在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 AI 跨学科教育意义深远。它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以语文为基,融合AI 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养。还能借助 AI 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未来适应智能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AI 跨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融合不足,跨学科协作机制缺失

在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 AI 跨学科教育中,学科融合不足、跨学科协作机制缺失问题较为突出。语文与AI 等学科在知识、方法层面缺乏深度交织,教师往往局限于本学科教学,难以将 AI 知识与语文项目有机整合。同时,学校未构建有效的跨学科协作机制,不同学科教师间沟通不畅、协作困难,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严重影响跨学科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AI 技术应用浅表化,未能深度赋能语文教学

不少教师仅将 AI 作为简单工具,如用语音识别进行朗读评测、用智能搜索查找资料,未挖掘其深层潜力。像AI 生成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等高级功能鲜少运用。这使得AI 未能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无法精准助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与思维拓展,影响跨学科教育成效。

(三)学生主体性弱化,项目化学习流于形式

在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 AI 跨学科教育实践中,学生主体性弱化问题凸显,导致项目化学习流于形式。部分教师主导过度,从项目选题到成果展示都一手包办,学生只能被动跟随。在借助 AI 开展学习时,学生缺乏自主探索与决策空间,难以依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如此一来,学生未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项目化学习无法激发其内在动力,难以达成培养综合素养的目标。

二、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AI 跨学科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多学科协同框架,深化语文与AI 的有机融合

在项目化学习视域下,为深化小学语文与 AI 的有机融合,学校构建了语文、信息技术、美术等多学科协同框架,开展“智能古诗创作与赏析”项目。

项目启动阶段,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格律、意象等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古诗创作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师则介绍 AI 古诗生成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借助AI 进行初步创作。

进入创作环节,学生先自主构思古诗主题与情感基调,再利用AI工具生成诗句。但 AI 生成的诗句并非完美,此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赏析与修改,从字词精准度、意境营造等方面提出建议,让学生体会古诗创作的精妙之处。

在成果展示阶段,美术教师加入进来,指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创作配图,将文字与图像结合,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同时,学生利用 AI语音合成技术,为自己的古诗配上朗读音频,制作成精美的电子作品集进行展示。

通过这一项目,多学科教师协同合作,打破学科界限。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基础上,借助 AI 工具进行创作实践,又在教师引导下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实现了语文与AI 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综合素养。

(二)创新AI 技术应用场景,提升语文教学的智能化水平

在项目化学习视域下,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智能化水平,学校创新AI 技术应用场景,开展“AI 助力下的沉浸式神话故事新编”项目。

在项目导入环节,教师运用 AI 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神话场景。学生戴上 VR 设备,仿佛置身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混沌世界,亲身体验神话的宏大与神奇,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进入故事新编阶段,学生借助 AI 写作辅助工具进行创作。该工具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参考,还能根据学生输入的关键词和情节框架,生成初步的故事内容,为学生打开创作思路。同时,AI 语法检查功能实时对学生的文稿进行纠错,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在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利用 AI 语音评测技术,对学生的故事朗读进行评估,从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给出详细反馈。此外,还通过 AI 图像生成工具,依据学生新编的故事内容创作精美的插画,制作成电子故事书进行展示。

通过创新 AI 技术应用场景,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理解神话故事,借助智能工具提升创作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与 AI 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智能化水平。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优化项目化学习设计

在项目化学习视域下,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开展了“我的AI 语文学习小助手设计与推广”项目。

项目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组,共同探讨当前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如字词记忆困难、作文缺乏思路等。学生们积极发言,提出各种想法,最终确定以设计一款能辅助语文学习的AI 小助手为目标。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成为绝对主导。他们自主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语文学习资料,为 AI 小助手提供知识储备;有的研究现有的 AI技术,探索如何将其应用到学习小助手中;还有的负责设计小助手的界面和交互方式。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在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或思路受阻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成功设计出各具特色的 AI 语文学习小助手,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试用。之后,他们还走出班级,向其他年级的同学推广自己的作品,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优化小助手的功能。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从项目策划到实施、推广全程参与,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强化。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和AI 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结论

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 AI 跨学科教育意义重大,但存在学科融合不足、AI 应用浅表化、学生主体性弱化等问题。为此,可通过构建多学科协同框架,如开展“智能古诗创作与赏析”项目;创新AI 应用场景,如“AI 助力下的沉浸式神话故事新编”项目;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如“我的 AI 语文学习小助手设计与推广”项目等策略,实现语文与AI 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智能化水平与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金向荣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2): 158-160.

[2] 刘忠强 , 钟绍春 , 王春晖 , 钟永江 , 孙思 . 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策略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3):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