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班级文化,创新德育理念
刘丽群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高明附属学校 广东 佛山 528531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更加关注学校班级中文化的形成啊。要实现中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班级文化应该发挥更多功能。要促使精神文化建设更加完善,需要让教师加强引导力。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积极开展合理的德育教学策略,构建好适合中学阶段的班级文化,并做好各项工作的统一协调,促使德育工作更加平稳开展。
关键词:班级文化;中学德育;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班级文化作为价值观的现实体现,拥有健康的班级文化会随着时间加强,让学生感受到内在价值的认识,从而构建好学习的积极氛围,对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发挥这重要影响。但是,班级文化的形成的并不是马上就可以构建的,而是要通过教师对日常教学和学习思想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的。这种作用的发挥也不是立即体现,要在逐渐实践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构建班级文化中要不断优化方法,创新德育教学手段,才能确保班级文化对德育教育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树立集体观念,培养集体荣誉感
学生首先是个人,组织在一起才是集体。因此,教师应该在他们的心中灌输集体概念,让学生以集体为单位进行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导他们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概念,帮助他们权衡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拔河活动中,班级获得胜利,在颁奖之后,可以由班主任组织一场讲话,通过鼓励、表扬整个班级的方式,让学生慢慢理解集体的含义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理解到班级荣誉也是个人荣誉的体现。为班级荣誉而自动、自觉的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活动中切实的把荣誉感和胜利感带给学生。例如,教师可以将德育要求写在纸上,并贴在班级墙壁上,鼓励他们以此为标准去规范自身的行为,帮助他们建立起这样一个认知,自身的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不只是针对自己,也让整个班集体受到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羞耻感与荣誉感。让他们主动的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做出决定前,考虑这类行为会给集体带来的后果,三思而后行。
二、课堂教学中引入德育教育
课堂教育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学生自行讨论课本中的人物行为,逐步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行为目标,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在历史课和语文课上探讨人物的言语行为是否符合优良品德的要求。如果是学生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境,又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体育课上带领大家做集体游戏,培养大家团结友爱、认真合作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实践,阐述道理的同时用行为引导学生,让其明白为什么去做,怎么样做。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其他人的行为做比较,思考他们行为与自身行为的区别从而学习他人行为,弥补自身不足,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相互探讨,相互教育,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构建班级环境文化
要促使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构建班级文化中,要通过与学生合作,共同实现班级创作的,形成适合该阶段学生的班级环境文化。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制定班级的班歌、口号或者个人的成长目标。在班级墙壁装饰上,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出专门的墙壁,用以学生自己作品的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对黑板报进行创作。每个学期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所在的区域的教师进行装饰,从而达到美好环境的目的。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学生合作意识会被激发,主观能动性增强,会使责任意识产生,对教室更加爱护,还可以在环境文化实践中得到相应的锻炼。这种模式开展,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主体地位提高,能够清楚感知不同学生所能体现的优秀品质,实现德育素养的提升。
四、完善班级文化制度
德育工作在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加强,需要获得相应制度的保障,也要通过学校各阶层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教师应该实现德育工作方法创新,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班级文化制度完善。例如,开展班级小组竞赛,增强学生合作。在德育工作中也要发挥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长来带动其他组员进行参与,实现德育教学的积极引导。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来制定属于本班级的公约,并对违反和不遵守公约行为进行处罚,也正确践行公约予以表扬,这样的公约实施后,学生会更加遵守制度规定,将公约作为行为能力衡量的标准,从而逐步形成增强价值导向导向,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实现德育成效。
五、推动班级读书文化活动
人类的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不能脱离书籍而存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书籍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要促使更好德育效果发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唤醒学生对参与读书活动的兴趣,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确保学生在读书活动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从而增强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也要逐步构建班级读书角,了解学生喜好后,购置适合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可以开展各类主体读书的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从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对学生拓展德育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重大推动作用。通过这样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态度,促使学生德育素养提升,保障德育工作的实现。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对读书活动的需求,通过知识竞赛,主题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读书活动得以开展,以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保障德育成效。
结束语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明确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的作用,通过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逐步构建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切实从学生个性化发展中不断分析制定出适合中学阶段可以实施的德育策略,促使学生可以在基础阶段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形成良好德育品德质,从而确保学生价值观正确。
参考文献
[1]岳丹丹.班级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0);57-59
[2]高明忠.如何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发展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005(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