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培养为基础的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杨维彬
重庆市合川区凉亭子小学 401520
中文摘要:基于新课程教育改革标准所提出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求,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教育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可以快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并且在明确教育主导方向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丰富和积累科学知识的发展目的。积极采用观察、分析、归纳、表述、操作等一系列的教育引导方式,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和敢于攀登的优秀道德品质。因此需要立足于学科素养的培养标准,大力开展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改革工作,设立出完善的小学科学课程建构方案,通过完善课堂教育问题、优化教育方法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其在实验操作中体会科学学科的独特魅力,进而帮助学生获取更加深层次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1.科学素养的权威表述
科学素养在国际上拥有巨大的影响价值,主要是通过了解科学知识研究过程和方法,运用合理的科学技术出现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含义理解和表述,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更新,所以科学素养拥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时代背景。目前在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快速提升的同时,显现出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同,群体所表现出的群体差异愈发明显,可以说科学素养关乎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快速借助科学技术知识解决公共政策的诸多问题,中国科协表示要继续做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基础性工作,逐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在崇尚科学精神的同时,快速创建创新型的国民服务[1]。
2.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程规划方向
自2001年所启动的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实施以来,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基准要求,在实践中形成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的发展人才。逐步加强对于小学科学的教育水平,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原则,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分认知到小学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全面强化对在职教师的能力培训工作,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学习方式,为所在学校创造更大的价值,因为科学教育是以立德树人教学根本原则为基础的代表性学科,为了能够快速提升全民的科学素质,需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以科学素养培养为基础的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策略
3.1大胆引入创客教育理念,发挥跨学科融合的教育优势
小学科学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以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基础条件,因此教师作为开展教育改革的核心人物,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在立足于实际基础的条件下,借助课程教育资源的拓展优势持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快速实现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大胆引入创客教育理念的方式,着重发挥跨学科教育融合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善于观察和认真思考的同时,逐渐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进而为后续小学科学课程的结构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立足于教材根本持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复杂的科学文化背景转化成为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实践过程中,精准掌握科学知识的原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内容的向往。例如:在讲解小学科学湘科版四年级下册《播撒希望的种子》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递进式的教育目标。通过科学探究、情感价值观培养、科学知识记忆等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可以认真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结构,深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和伟大,切实体验观察的乐趣[2]。
3.2积极开展拓展性的课外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开展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基础上,将科学的教育环境从室内转移到室外大自然当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应当将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主人翁的角度分析科学活动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讲解《太阳能的利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到大自然当中,通过观察太阳光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利用太阳能并且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使其在实验当中可以感受到太阳能热水器的特性以及太阳能的转化过程。借助创新型的实践探索教育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的目的,并且向学生普及新能源节约的优势。所以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相同数量的小组,由A组作为考官为B组进行出题,当A组考官提出什么是地球上有关物质的变化现象之后,B组可以进行深度商讨,随后将商讨完的答案整合出来,并且说明不同能量形式转化的运用方法随即在更换位置。在趣味科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多种类型的学科知识,最后借助文字、绘画、拍照等多种方式记录下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的美好瞬间,通过与不同学科的拓展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3持续优化课程教育评价模式,提升科学评价的实效性
课程评价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以及凸显学生价值的重要指向标。基于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采用完善小学科学教育架构的方式,积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使整体教学水平的快速增长。因此需要不断优化课程教育评价方式,选用设立多元化评价目标以及评价方式的方式,提升科学学科评价的实效性,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来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使学生从教育目标角度理解教材课程和教学理念[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对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形态进行全面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基础的必要教育举措。教师需要积极探寻创新型的有效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活动的操作机会,通过长此以往的总结与创新逐步完善现存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在合理整合课内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丰富的课程内容,使其完全沉浸在科学的视野当中,推动小学科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春梅.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探究[J]. 读与写,2022(21):169-171.
[2] 周存君. 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7):1-3.
[3] 凌贵荣. 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深度教学策略[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39(1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