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
黎萍
成都市龙泉驿区洪河中学校
摘要: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不健康思想与不良行为产生的高峰期。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有必要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结合学生的发展要求注入德育因素,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重要性;关系;整合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心理健康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初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专业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及时得到心理排解,从而促进思想状态与行为方式的和谐统一发展。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在这个特殊的身心变化发展阶段,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有责任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发展情况,及时干预指导。只有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学生才会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思想品质的发展与良好个性的形成,也会为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个人魅力的全面提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心理健康呈良好发展趋势的人能够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不仅可以正确看待自己所获得的成功,拥有自信的个体风貌,同时也能正视自己存在的不完美,更能在平稳的心态中欣赏自我、悦纳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情绪处在正常平稳的状态中。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尚处于不平衡的阶段,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了解每一位学生潜藏的心理问题并干预指导,使学生及时调整错误的思想状态。许多初中生将学习成绩和个人荣誉看得很重,加上家长的高期望,教师的高要求,使他们的思想处于紧绷状态,在面临各方面所施加的压力时,难免因为年龄特点,缺乏压力排解的能力,调整不好,很可能使学生陷入痛苦,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逼迫自己达到家长与教师的要求,对于同学间正常的成绩赶超现象,也会使他们萌发嫉妒、不满的不良情绪。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授学生知识,使学生成为具备学习能力、拥有学科态度的合格中学生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旨在使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他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积极性以及可以适度表达与控制自己情绪的基本能力。只有心理健康,人的个性才会达到完整与和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正确看待得失成败,使自己朝着理想状态不断前进与发展。
二、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的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都是一样的,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态度,在思想健康发展的方向中正确认识自己,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行为倾向,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正确的指导,从而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当然,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相互区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只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健康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才会正确看待德育教学,使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有效的成果。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是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与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将德育因素有力渗透到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工作对自身素质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只有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学校的德育教学才会与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双向的发展与进步。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
所有的整合都是基于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这是整合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维度来讲,我们要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基础上,找准两者的结合点,进行相关的策略整合。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一定的德育内容。这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层次和等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穿透力。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没有精神疾病或心理异常,并且有着较为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素质。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主体可以很好地适应外界状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也是心理健康一直关注的重点,但却不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
假如,我们培养的学生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在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对挫折等方面都没有问题,但道德方面却是不合格的、是扭曲的,那么要比一个心理不健全,但三观良好的学生危害性更大。因此,现在的教育背景,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除了通过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各种消极情绪或心理问题,保持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外,还要注重同时强化对学生“三观”的引导和塑造,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另一方面,从提高德育的效果来说,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突破和强化。客观地讲,一些学校的德育手段是相对比较单一的,过于注重说教性的引导方式,学生缺乏积极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经验,从而导致德育的效果难以维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从学校的管理者角度来讲,他们往往过分强调纪律,追求学生表面的服从,而并不是很在意社会的正确价值观是否真正植根到、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这种德育的方式,显然不能可持续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无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其种种弊端亟待我们深刻反思,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恰恰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心问题,与传统的德育工作途径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这给我们德育工作的启示,就是在平时的德育实践中,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深处,将道德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待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后,许多道德上的问题也都能做到迎刃而解。
总结
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必须与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与气质和谐统一,其个性才会达到完整的发展, 才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对自己产生认同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 育工作是分不开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学校德育工作与思想健康教育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 教育的同时融入德育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水平,进行良好的行为判断。只有明确初中 生道德行为准则,在教师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学生才能摆正心态,正确看待青春期的身心变化 ,调试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方式,使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于初中阶段的 学生受用,良好的思想品行与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都会终身受 用。
参考文献
[1]王琰.对心理教育与德育关系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6).
[2]陈盼军.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科教学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09).
[3]俞国良,邢淑芬.德育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J]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