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学前儿童“自主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教育支持策略研究

作者

陈文

南昌县第二幼教集团 330200

引言

学前阶段是儿童自主性开始萌芽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开始表现出对周围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会自主地尝试做决定、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逐渐形成且能得到发展。而健康的自主性发展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些都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改进学前教育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起到重要意义。

一、学前儿童“自主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1. 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在学前阶段,孩子们能通过探索周围的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过程有助于他们逐渐建立起自我意识。

2. 认知发展理论的解释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通过不断与环境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学前阶段,儿童正处于所谓的“前运算阶段”,他们可通过自主探索和操作物体来理解这个世界。

3. 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解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前的孩子们会通过观察周围的人——比如同伴或成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学习。当他们看到他人自主完成一项任务并得到积极的反馈时,会受到鼓励,愿意去尝试自己去做。

二、学前儿童“自主性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1. 优化支持自主性成长之教学环境

- 物质环境的合理构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应营造丰富且适合操作的物质氛围。幼儿园可以设立积木区、手工区、阅读角等多功能空间,配备各种积木、绘画工具和图书,促使儿童依据兴趣自主选择活动 ; 在家庭方面,为孩子打造专属空间,放置喜爱的玩具、书籍及手工材料,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与创新。

- 心理环境的积极营造:营造宽松、尊重与支持的心理氛围尤为关键。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儿童充分信任和鼓励,尊重其想法与选择,避免过度批评。当儿童遇到挫折或错误时,应引导其从中进行学习,激发再尝试的意愿。例如当儿童在搭建积木时失败,教师或家长可以适当引导而非包办,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感。

2. 设计促进自主性的教育活动

- 游戏课堂的科学设计: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也是促进自主性发展的关键途径。教师及家长可安排角色扮演、建构游戏、表演等自主性游戏。在角色扮演时,引导儿童自主选择角色和情节,通过模仿和想象进行游戏;在搭建游戏中,儿童自主决定主题和方式,激发创造潜能。例如在“医院”角色扮演中,让儿童扮演医生、护士或病人,自行安排看病流程,充分发挥自主性。

- 日常生活的巧思融合:将自主能力培养融入日常事务中,如穿衣、用餐、整理玩具。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其自主完成任务。例如在幼儿园午休起床后,教师可引导儿童自行穿衣、整理床铺,待完成后予以表扬,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

- 教育活动的创新方式: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教师可设计问题,引导儿童自主探索答案。例如在科学课程“溶解奥秘”中,准备不同物质,让儿童自主猜测哪些会溶解,并通过实验验证,增强其自主探索和科学素养能力。

3. 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家庭与园所合作策略

-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教师应与家长保持频繁且及时的交流,分享儿童在学园和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其自主性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访,或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务求在儿童自主能力培养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合理的支持措施。

- 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家庭和幼儿园应统一教育观念和方法,共同营造促进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例如家长应鼓励儿童自主完成作业、自主整理书包等,而幼儿园教师则应注重培养儿童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因教育方式不统一而引发的混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儿童自主能力的成长。

- 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幼儿园可举办家长培训班、组织亲子活动等,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指导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例如通过家长讲座介绍学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重要性,并提供具体的日常实践策略,以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认知水平。

综上所言,学龄前儿童自主能力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现有的精神分析、认知发展及社会学习理论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创造支持性教育环境、设计促进自主性的教学活动以及强化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儿童自主能力的形成。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还需深刻认识到自主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施更具成效的教育措施,为儿童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予虹 . 把握教育平衡 , 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J]. 好家长 ,2022(23):95-96.

[2] 严德婷 . 浅谈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 [J]. 考试周刊 , 20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