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双减”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丘书法

福建省长汀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项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响应这一政策,教育界开始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审视,并探索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政策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读思达”教学法以其重视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关键词:“双减”;“读思达”教学法;小学;低段数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阅读、思考和表达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法符合“双减”政策下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双减”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实践研究意义

首先,“读思达”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读思达”教学法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语言和符号,理解数学题目的含义和解题思路。

其次,“读思达”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读思达”教学法强调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读思达”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读思达”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双减”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相对抽象和枯燥,因此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实际生活和趣味性的问题,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通过游戏、故事、动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商品卡片,包括文具、食品、玩具等,并在每张卡片上标明价格。然后,让学生扮演购物者的角色,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并计算总价。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示例,比如:“假设我买了1个文具盒(价格为5元),2瓶矿泉水(每瓶价格为3元),1袋薯片(价格为4元),我需要支付的总价是多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混合运算的知识,比如乘法和加法。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得出总价是5+2×3+4=15元。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购物计算,让一个学生扮演购物者,其他学生扮演收银员,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可以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混合运算的知识,掌握运算顺序和技巧。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和激发兴趣的策略,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引导阅读,理解数学题意

在“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中,阅读是基础。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题目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或提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重要信息,理解题目的意义和要求。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图表、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问题。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样一道例题:“有10个苹果,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给几个人?如果有剩余的苹果,还能分给几个人?”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读题,并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学生可以发现,题目中有10个苹果,每2个分一份,那么可以分给5个人。如果有剩余的苹果,还能再分给一个人。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题意。学生可以描述为:“10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有2个苹果。如果有剩余的苹果,还能再分成1份。”通过这样的引导阅读和理解题意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苹果的数量是11个,每2个分一份,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自主探究是“读思达”教学法中的核心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探究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探究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开放性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思路,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物品,如一个苹果、一本书、一个文具盒和一个篮球,并让学生用天平测量它们的重量。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重量,而且它们的重量是不同的单位,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何将不同的重量单位进行转换。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将1千克的苹果分成100份,每份的重量是多少?”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每份的重量是100克。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一个物品的重量是150克,那么它等于多少千克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质量单位的转换方法。

(四)展示交流,总结提升

展示交流是“读思达”教学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展示交流,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和解题思路,促进知识的分享和碰撞。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交流发现和纠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展示交流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口头表达、板书展示、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总结提升是展示交流的延续和升华,通过总结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掌握解题技巧和提高解题速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互相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探究内容的特点进行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和方法技巧。

结论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通过引入“读思达”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需求;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和创新这一教学方法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何秀钦.“双减”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 2022(19):3.

[2] 陈英.“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 20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