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双减”理念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张玉梅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马踏镇中心小学校 613106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目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并解读“双减”政策内涵,真正明确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质性意义,在挖掘学生数学学习潜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品质,进而提高学生数学水平、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作业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和统计分析五个方面。由于作业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布置作业,以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

一、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数量过多

虽然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进行中,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掌握学习方法远远比掌握习题解法重要,认为熟能生巧,总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考试大纲,设计题海式的作业。而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每个教师都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之中,则会大大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严重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心态,阻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作业设计内容单调

无论是学生对数学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学生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还是数学思维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都离不开课后巩固练习,都需要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反复练习才能实现。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后练习内容的丰富,一味地想通过数学作业“量”的增加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如此,由于数学作业设计内容的机械、单调和重复性,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数学思维的开阔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双减”理念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游戏式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应该是有趣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无聊的重复行为。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教师可以以游戏为载体,设计具有趣味性、规则性、情感性和丰富性的作业,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使学生克服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在充满乐趣的游戏中参与知识探究,不断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师在教授完“幻方”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幻方的概念,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幻方游戏。通过游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幻方的内涵。此外,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家校合作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设计幻方的游戏式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游戏的人员,不再将其范围局限于学校。由此,家长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从而进一步促进家校合作。总的来说,通过设计游戏作业,教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

(二)丰富数学作业布置内容,扩展学生数学学习视野

在数学作业的布置上,教师要注意不断丰富作业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结合学生的数学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在作业布置上可以适当进行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原理进行有效应用,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一课时,需要让学生掌握图形平移以及图形对称的相关数学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的剪纸艺术,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剪纸艺术中的对称数学概念的应用,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图形旋转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适当进行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扩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视野。

(三)甄选作业设计资料,开阔数学学习视野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氛围,有利于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对学生解决练习难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和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呈现的指导性资料不能固守教材,广度要有所拓展,难度要有所提升,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向外延伸,并敢于创新、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同时,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突破瓶颈问题、主动和同伴交流想法。这样,学生在分享中不断取长补短,开阔眼界,而且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和分析,进而培养良好数学学习品质和数学综合能力。

(四)引导类作业

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将个体的发展水平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指个体在独立活动后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指个体在经过比其更成熟的个体干预后所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学生在学习完新内容后,需要进行有效的复习。然而,小学生归纳整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去理清知识的脉络是有一定难度的。因 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解读、梳理和沟通知识,为其提供一个粗略的知识框架。当学生无法展开表述时,可以参考这一知识框架;而当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表述时,可以先独立总结,再与教师给出的框架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处。有了教师提供的知识框架,学生就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作。这种作业形式,不仅能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目前所能达到的水平,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力,不断开发其“最近发展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双减”之下,将家庭作业从原有的任务中剥离,转变为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和他们的特点,进行新的作业,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总体工作流程的方针,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研究[J].教育界,2021(47):29-31.

[2]赵文萍.“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学苑教育,2023(1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