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中国柜类家具的发展历程研究

作者

江雨金 王雅洁 刘林菲 张刘涛 闫爽 通讯作者 张刘涛 闫爽

浙江省绍兴市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311800

摘要:中国古代柜子自夏商时期出现,在宋朝时全面发展,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矮到高、从笼统到分类明确的过程。到近现代,西方的设计思维传入,在科技和工艺的加持下,柜类家具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回顾柜类家具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不论处于哪个时期,柜类家具都能体现出当下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柜类家具;发展历程;时代特征

一柜子的起源

柜子起源于夏商时期,当时的柜子被称为“禁”。而“柜”一字,最早写作“匮”,《说文》中写道:“匮,匣也,俗作柜。”早期的柜类家具并不明确区分,宋朝以后,柜和匣才区分得很清楚。

商周时的青铜禁为贵族祭祀时放置供品和器具的台子,是一种礼器。禁通常为长方体,形似现在的箱子,故禁为箱柜之始。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漆器开始崛起,大部分生活器具被漆器代替,人们开始注重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衣箱,是所能看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衣箱。

秦汉时由于仍是席地而坐,家具以低矮稳固为主,以形式粗犷笨拙为特点。低型漆木家具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汉代的柜造型酷似有矮足的箱,其顶板中央的板面可以开合并配有暗锁[1],在材质上有木制和陶制之分。立柜的使用较晚,由仓橱演变而来,汉代的仓橱已初步具备立柜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高型家具进入萌芽期,到了隋唐五代,高低型家具跨入并存时期。《南齐 魏虏传》记载,“……皆偏坐垂脚辕中,在殿上亦歧据(垂足偏倚而坐)。”正襟危坐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侧身斜坐、盘足平坐、后斜倚坐等形式同时存在[2]。五代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中大桌上放着当时的书柜,从样式上看更像箱子。

初唐时,包括柜子在内的家具大多仍是低型家具,中晚唐开始高型家具逐步增多,直至晚唐,垂足坐代替了跪坐,高型家具便初具规模。唐代的柜子有多种,分为立式柜和卧式柜。立式柜柜身较高,采用前面开门的方式放取物品。卧式柜柜身较矮,采用顶面开门的方式放取物品。普通人家用的柜多为方型四足,宫廷用的柜多装饰以壶门型足。由于唐朝经济实力强大、整个社会以肥为美,故唐代家具的造型浑圆华丽,同时高挑细腻,线条流畅,以木制家具为多。

二全面发展

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家具多造型典雅、结构合理精细、色彩柔和,并且不事雕琢,给人清淡雅致之感,同时重视尺寸结构与人体之间的人机关系[3]。宋朝的橱柜主要用来装物品,上面安装有门,以横拉门为主。在宋朝以前,很多生活用品大多陈列在外,但随着橱柜的推广,衣服等隐私物品都被收进了橱柜。南宋刘松年的《唐五学士图》中绘制的书柜和《蚕织图》中的柜都是“横拉设门”的结构。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在家具方面多沿袭宋代,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元代家具造型大多采用曲线,家具整体浑圆曲折,雕饰繁缛华丽,风格豪放华美。

三达到顶峰

明朝初期,由于长久战乱,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政策,主张休养生息,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有所起色,手工业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4],商业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柜子的发展也到达了一个高潮。另外,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具有质地坚硬,强度高,色泽和纹理优美的特点,使家具在造型[5],艺术和结构工艺中出现不少创新。明代的柜子具有明式家具的独特风格,造型大方,结构合理,精于选料配料,制作精良,风格简约。

到了明末清初时,柜子的发展到达了顶峰。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期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使得匠人运用精湛的工艺技术,提炼明代家具形制要素,形成清代家具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独特面貌[6]。清代的柜子造型复杂,风格华丽厚重,线条平直硬拐,雕饰繁琐。

明清时期柜子按形制可分为有架格、圆角柜、方角柜、亮格柜、闷户橱等,形制不同,其构成部件也有所不同。

架格是一种没有门、被隔板分成数层的家具,可根据需求改作书格或书架,是书房、厅堂的主要陈设之一[1]。至于用隔板分隔空间、格内屉板高低错落的架格在雍正时期开始流行,俗称“博古架”或“百宝格”,专用来陈放文玩古器[7]。

圆角柜用圆料制作,顶部有突出的圆形线脚,因四脚和四框外角是圆形的,故名圆角柜,也可称为“圆脚柜”[7]。而大小头圆角柜,就是在圆角柜的基础上做“上小下大”的造型,实用又美观。

方角柜四角见方,柜顶没有柜帽,四角连接处为直角,且柜体上下通直,柜门与柜体合页连接。方角柜又分为“一封书式”和“顶箱立柜”两种,前者顶部无箱;后者有箱,与柜子组成套件,又称四件柜,四件柜大小各异,小者可在炕用,大者同房梁齐,或称“立柜”[7]。

亮格柜的出现与晚明收藏热形成的第三个时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见亮格柜形式为没有门的架格在上,中间增添二至三个抽屉,因上格透空明亮,得名亮格柜。又由于在明代万历年间盛行,也叫做万历柜。亮格柜是明式家具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书房内常用家具,集柜、橱和格三种形式于一体,既兼备陈置与收藏两种功能,又把实用和美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1]。

闷户橱的案面之下有抽屉两个或三个抽屉,也称为联二橱或联三橱。抽屉之下又有闷仓,故得名“闷户橱”[1]。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对其有一段精彩论述:“因过去嫁女总要陪嫁一两件闷户橱。……故‘嫁底’是由于用它作为嫁妆之底而得名。[8]”

四延续与发展

近代柜类家具拥有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特征。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各种设计思维的传播,中国近代家具在沿海一些大城市呈现出复杂的变化[9],中国的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按不同的经营方式发展,胶合板问世后,框式嵌板结构得到了发展,在客厅中逐渐出现陈列柜。款式多种多样的陈列柜在视觉上增加收藏品的韵味的同时还起到防尘的效果。民国家具上的装饰雕刻范围也比清式家具明显缩小,雕刻的风格也有所减弱,柜类家具雕花的重点转移到了顶上和底座。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家具业,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中国家具业的企业构成、家具用材、产品结构、产品风格和生产工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内家具企业开始引进机械设备进行流水作业,家具逐渐流水线生产,家具行业初具规模。板式家具引领潮流,衣柜,电视柜,梳妆台,写字台等组合出现。

五结语

在这次对中国柜类家具发展历程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柜类家具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科技水平等息息相关,纵观中国柜类家具的发展历程,又何尝不是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回望,这也为现代箱、柜、橱、架类家具的设计提供营养,将家具历史文化沁润现代产品设计,提升中国风产品设计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信手摘.中国明式家具解析大全[EB/OL]. [2018]. http://www.360doc.com/.

[2]曾维华.中国画与古家具文化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12(06):114-117.

[3]姜美宁.浅析中国传统坐墩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青春岁月,2013(14):72+71.

[4]王晓.传统木雕花板艺术研究及其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1.

[5]苏珂,穆亚平.浅析中国圈椅的演变历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4):176-179.

[6]贺挺.清式家具艺术品味浅探[J].华夏星火,2005(07):47-48.

[7]茶香飘万里.认识和了解古家具——橱柜架类[EB/OL]. [2019]. http://www.360doc.co.

[8]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9]叶聪. 基于现代生活方式与室内形制的中式家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10]王建新,羊文娟.中西融汇的民国家具[J]. 上海工艺美术, 2015, (4):113-115.

[11]姜维群.民国家具中的“洋符号”[J].《传承》, 2009年(第15期):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