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医疗产业人才供需矛盾应对策略研究
邓发芬 周莉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摘要】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是重庆市南岸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如今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人才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在梳理重庆市南岸区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相关医疗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人才供需存在的矛盾、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南岸区;医疗产业;人才供给;人才需求;供需矛盾
当前正处于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刺激下,重庆市南岸区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传统医疗产业向数字化医疗转型升级。医疗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支持,因此培养人才成了重中之重。本文着重描述医疗产业人才供需现状,并预测未来的人才供需,仔细分析其中存在的矛盾,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重庆市南岸区医疗产业发展现状
从医疗产业细分领域(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看。医药产业领域,南坪医药市场辐射西部乃至全国,聚集重庆莱美药业公司等代表企业,拥有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院所。医疗器械领域,南岸区积极抢抓医疗器械注册持有人制度改革发展机遇,出台支持医疗器械行业持牌人发展相关政策,聚集了3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0家。
从医疗产业链看,南岸区大多数医疗企业从事医药产业领域,少数企业分布在医疗器械产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有所涉及,但就单个企业而言,虽然极少数企业实现了全产业链(例如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和重庆莱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但绝大多数医疗企业只处于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调查显示,南岸区医疗产业链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在产业链环节上的企业分布不均匀,例如处在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的企业仅有两家企业,医疗器械产业中下游企业较少,需要大量人才来加强。
二、重庆市南岸区医疗产业人才供需现状、矛盾及成因
1、医疗产业人才供需现状
本文通过区人社局线上调查重庆市南岸区重点医疗企业的人才需求,发放问卷22份,回收有效问卷22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调查结果如下:
其一,医疗人才供给方面,南岸区高校毕业生外流现象严重,并且从事医疗方面工作的毕业生人数甚少。区内五所高校约2.9万人毕业生中,留南岸就业毕业生2600余人,占比不足8%,其中不到一成就业于医疗卫生单位。
其二,医疗人才需求方面,南岸区重点企业缺乏高学历、高技能技术、研发型人才。超过九成的被调企业员工学历以本科及以下为主,毕业于985或211高校的不足5%。近六层企业反馈人才紧缺,其中技能技术人才和研发人才需求最为迫切。另外,重点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存在灵活用工需求,其中近八层灵活用工需求非常大,其中以技能型人才需求居多,其次为技术人才、管理人以及研发人才;此外被调企业认为,社招以及校企合作提供跟岗实践或顶岗是更为有效的灵活用工渠道,而短期劳务外包的有效性相对较低。
2、医疗人才供需矛盾表现
首先,医疗人才供不应求。经预测,南岸区医疗产业未来劳动力需求约1.92万人,而未来新增劳动力仅不足千人,即便加上每年区内就业毕业生,人才需求也远超供给。
其次,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能提供一些满足中基层工作需求的人才,无法提供高技能技术人才。企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高校提供不了,市场上过饱和的人才高校又在源源不断地提供,致使人才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现象出现。随着数字健康、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未来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现在若不注重这种变化,将来势必造成人才供需矛盾加剧,产业转型升级遇阻等,这些问题会对社会安定造成极大的威胁。
3、医疗人才供需矛盾成因
首先,产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医疗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助力。未来数字与智慧医疗建设也需要大量数字化技术、应用及管理人力的投入。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不足。《南岸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医疗产业发展融入大数据等技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重庆市高校开设了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但由于每个学校资源不同,这些专业在部分高校里偏冷门,重视程度较低,导致人才培养不足。加之南岸区五所高校设立医疗相关专业数量少且大量毕业生外流,难以弥补庞大的人才缺口,加剧了供需矛盾。
最后,人才系统培养培训存在难度,人才自身转型困难。高校在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和体系以及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影响人才供给质量;但多数企业无法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对这些人才进行系统培训和提升,加之理解、消化、掌握并且熟练使用生物和医疗知识需要较大的时间投入,人才自身转型存在较大难度。
三、重庆市南岸区医疗人才供需矛盾应对策略
其一,优化高校医疗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应重视医疗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师资培养和教学改革力度;开设医疗、管理、信息化等相关交叉专业,顺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培养体系,制定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地为社会补给人才。
其二,建全人才培训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发展机制。企业人才培训体系应聚焦在关键领域和核心岗位,确定对医疗核心技术人才、医疗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核心能力培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优化人才发展机制有利于更好地留住人才,发挥他们自身价值,避免因人才流失而带来的损失。
其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出台人才优惠政策与引进政策,为人才留在南岸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生活环境,助力南岸区医疗产业现代化提升。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搭建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平台,帮助未就业人群开拓新技能,让他们有再就业的机会。此外,建议组建医疗产业专家联合会,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运管人才、青年技术人才,通过人才引进专项等方式吸引先进地区人才来渝、回渝创业,聚集形成若干高水平产业创新团队,快速拉升产业人才队伍层级。
其四,政校企三方共建医疗人才实训基地。建议由政府主导、出资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引入产业及企业所急需和关键项目,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商议,制定一套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实训基地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学员的培养能更好地符合企业需求,缓解人才供给不足。同时,制定合适的激励措施,鼓励高校协助企业制定员工培训方案,解决企业在培训方面存在理论知识不完善等问题。另外,人才实训基地也接纳社会待就业人员参与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给他们带来再就业机会的同时,缓解企业人才供需矛盾。
作者简介:邓发芬,2001.8-,女,汉族,重庆市,本科,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