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加强生态人文建设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

孟媛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七零九红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71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充实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工作。济南市莱芜区紧扣铸魂强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莱芜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蕴含的深刻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结合新时代要求不断传承创新,让乡村优秀文化展现永久魅力,推动乡村村风民风政风焕然一新。

下面就如何推进莱芜乡村文化振兴谈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干部群众,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实际,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增进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着力发挥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优势,运用网络评论、微视频、图片漫画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乡村、深入人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建设,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分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和实践站。组建讲师队伍,积极利用农村宣传文化一条街、文化宣传栏、农村广播、乡村大舞台、文化惠民演出等文化阵地,开展“百姓宣讲”活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四德工程建设,常态化开展“莱芜好人”“莱芜道德模范”等选树活动,实现莱芜好人榜全覆盖。推进乡村文明行动,落实“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进文明村镇提质扩量,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深入推进新时代家庭建设,加强村风家风建设,广泛开展“争创出彩人家、共建美丽乡村”、“美在我家”、“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村里有个好青年”、美丽庭院创建等特色活动,更好发挥文明家庭示范引领作用。深化“莱芜好人”评选,开展“百名好人讲莱芜”进村宣讲活动,培育一批榜样典型。抓好农村青少年培养,培养一批“爱国家、爱农村、爱学习”的农村发展人才后备军,实施乡村少年宫创建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村和爱心人士创建乡村少年宫,适时举办乡村少年宫教育、培养、成果展示活动,重点突出关爱留守儿童、帮扶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强化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农村未成年人成长平台。

(三)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开展新一轮“新农村新生活”培训,面向农村举办系列讲座、志愿服务、展览、知识竞赛等社科普及主题活动,推进社科理论普及,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开展新时代移风易俗活动,聚焦婚丧嫁娶,健全农村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公事标准,深入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推行文明节俭婚丧模式,遏制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歪风,弘扬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

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一)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好“嬴秦文化、长勺之战、夹谷会盟、管鲍分金”及孟姜女传说、孔子观礼等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南文字村张家大院古建筑群、文成书局、青石关、长勺之战遗址、嬴城遗址、齐长城遗址、鲁长城遗址、孔子观礼处等历史文化遗存修复提升,打造“南北”文化两条线,更好地传承历史根脉。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传承保护好传统工艺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项目,重点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茶业抬芯子等遗产保护,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实施区及区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做好区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的充实、改造、提升工作。

(二)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红色文化挖掘传承工程,深入挖掘山东省工委旧址、709 小“三线”、莱芜战役纪念馆、北部山区抗战遗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汪洋台、刘俊林殉国处、西抬头村抗日纪念碑、南峪村莱东抗日纪念馆、口镇吐丝口战役纪念碑等红色革命文化,以及“双面间谍”郭本堂、“文艺尖兵”李增援、“爆炸大王”李念林等为代表的革命先烈文化内涵。

(三)传承发展地域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歌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传承好“春节、元宵节、中元节”以及其他古老民俗。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红线,保护性开发建设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点加强古村落遗迹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名村、古树名木以及农业遗址、水利工程遗产等建档立卡,纳入保护名录。积极推进齐长城“一线五村”等文化项目,保存乡村精神标识、文化烙印。

三、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一)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加快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构建以综合文化站为中心、服务功能延伸到村庄和社区的镇级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文化阵地建设,落实“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项目,继续实施农家书屋改造提升工程,补充更新村农家书屋图书,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二)提高乡村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组织为镇(街道)、农村开展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活动,充分运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千场文艺走基层活动、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一村一年一场戏”、公益电影放映、戏曲进乡村等方式,把更多优秀的电影、广播电视、戏曲、书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等送到农民中间。

(三)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提升镇(街道)文化站人员素质能力,扶持发展农村文艺社团、农村广场舞队、庄户剧团等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建立书画协会分会等镇村基层艺术协会组织,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真正打造一支留得住、能传承、有热情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镇(街道)文化站和文联指导、服务职能,加强对农村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辅导,提高农村文化骨干专业技能。推动设立基层公益文化岗位,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充实基层文化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