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资产评价及现状分析
韦志翔
隆林各族自治县林业局 533400
摘要: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制 定科学合理、符合发展要求的高效、环保林业管理方案,使林业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实现森林生产力的最大化,实现森林的和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森林资源;评价;现状
1.森林资源评价
1.1森林资源评价内容
在森林资源评价中,对目标地区进行了不同的评价,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在同一地区,其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水体覆盖率等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从裸露土地的大小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可以从乔木、灌木、草地等方面进行评价;裸露林地面积比例、树种组成、优势树种种类等;通过对各种物质含量、水体体积和质量的细致评价,可以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价。在对森林资源进行评价和研究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1.2森林资源评价方法
国外学者在森林景观资源评价中起步较晚,所提出的评价理论和研究结果比较成熟,并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森林景观资源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可以把森林景观资源的理论研究分成四个派别:①从形式美的角度对森林景观资源进行评价,并运用质地、色彩组成、形态、线条美等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②利用统计学的数学方法,将自然风景和主观美学的结果联系起来,利用统计方法对森林景观的美学观点进行统计,并将其与不同的森林景观资源进行数学建模,采用主观美学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森林景观进行评价。③运用森林景观资源来评价人类的生存空间与认知空间,试图从人的演化和发展需求出发,阐明人对森林景观的美学观点。④以绝对的主观美学来评价森林景观的经验主义者,其目标不在于获得一套通用的风景品质指标,而在于分析一种特定的林木景观所带来的价值。总体而言,各家学说相互独立,相辅相成。在评价森林景观资源的质量和美学价值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提出了森林景观资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并采用条件价值法和旅行费用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森林景观资源的价值进行了评价。
在森林林地资源与林木资源的评价中,国内外学者多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性的评价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森林林地、林木资源的发展状况作出定性的评价或分类,从而对森林林地、林木资源的优劣进行比较,但往往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定性评价具有对森林资源特征的宏观认识和直观的优势。定量评价是以林木高度、林木蓄积量、林地土壤质量为指标;树种组成,人文因子,水文因子;综合气象要素和其他因素,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评价。定性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信度和科学性,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评价方法。近几年,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国产探测卫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同时“3S”技术也在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利用遥感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评价的学者越来越多,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评价,成本高、难度大、覆盖面积小;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克服目标区域不完全的缺陷,既能提高测量精度,又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很多地区进行了探测,从而使评价中的目标探测与评价区数据更为全面,从而使评价的整体效果更有说服力。
2.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2.1森林资源管理的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在南方和北方均有大片的林地,地貌十分复杂;由于其经度和纬度差异大,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各有关单位在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压力,要在对其进行正确的把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应的政策。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各种类型的企业进行了严格的禁止,但仍然有很多企业将其作为首要的经济利益,大量地砍伐林木;由于缺乏对森林资源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导致了林业资源管理的困难。国家应合理地规划和使用森林资源,并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2.2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设立的意义
从森林资源的认识来看,我国森林资源的破坏、保护和发展三个时期,森林资源是我国森林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在林业生产经营中,既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又要充分利用林业的各项效益。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从长期发展的观点出发,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加强管理意识,整顿管理体制,健全管理体制,促进林业资源的培育和发展。一个好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障林产品的供应。工业发展,建材加工,家具制造;在生产燃料时,森林和树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林业采伐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使林业经营体系能够得到合理、有序的运作,从而保障国家林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使森林资源得到持续的发展。此外,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经营制度,有利于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实施依法治林,能有效遏制乱砍乱伐、毁林开荒、征占用等现象,进一步监督和指导森林资源经营活动,从而稳定经营秩序,规范市场;保护森林资源。
2.3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缺点
目前,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行政层级为单位,由上而下的层级划分,层层设立管理机构。近年来,我国国家林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金山银山”,但由于缺少健全的监管机制,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协调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协调不到位,公众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诸如森林资源等问题的关注。因此,要真正落实我国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森林资源经营制度。
3.总结
森林资源的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存在着信息收集困难、信息收集不准确、评价内容繁琐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发展,传统的监测和评价手段已不能适应森林资源管理的需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林业资源的信息化监控与评价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利用“3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信息的快速集成、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系统的集成,已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今后的林业工作中,可以将现代科技成果与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并适时制订相关的政策;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评价制度、健全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尹吉.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8,(12):144.
[2]辛雅彬,王飞.森林保护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J].中国林副产,2021,(05):8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