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新时期初级中学社团活动建设新思路

作者

孙海洋

安康学院 艺术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内容摘要:在安康地区初级中学社团发展的实践中,针对新时期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要求,提出安康地区初级中学社团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培养双师型教师满足师资严重不足问题、社团活动进行课程化建设规范社团活动、开展过程化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关键词:双师型  社团活动  课程化  考核

安康地区初级中学社团在国家的社团政策出台后迅速增长,形成社团数量多、师生参与面广的现象,但也出现了重数量轻建设、师生比不协调、社团活动持续坚持时间不长久等现象。对安康地区初级中学社团活动进行提质升级势在必行。

一、安康地区初级中学社团存在的问题

1.社团数量多、师生数量比例不协调

经过深入调研,安康地区有初级中学151所,学生9.26万人(安康市统计局2022年4月20日)。安康地区社团活动种类大致分为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学科类、综合类等,全市初级中学有社团近4000个,常年正常开展的社团有近2000个,但是有特色高质量的社团不超过300个。90%的社团活动都是在下午延时课进行,40%的社团缺乏专业老师指导或专业指导老师人数较少。以学生自娱自乐为主的篮球社团、足球社团等大众性社团,城区学校的体育老师人数一般保持在3-7位,每个学校学生人数在2000-3000人左右,乡镇学校的体育老师人数一般保持在2-4位,学生人数在500-1000人左右,虽然通过错峰开展社团活动,但还存在着师资人数不足、师生比过大现象。

2.师生参与面广、社团活动持续坚持难度大

安康地区代表性初中汉滨初级中学有专职教师197人,其中50%的专职老师参加社团指导,有学生近3000人,其中初一和初二学生2000余人全部参加社团活动,整个学校初一和初二学生参加社团达到100%,初三学生参加社团达到60%。安康地区其他初级中学和汉滨初中较为类似,初一和初二学生率达参加社团达到100%,初三学生参加社团达到40-60%。学生积极性高,社团内容丰富,在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学科类、综合类等5大类社团中分出多类专业社团。艺术类分出书画、音乐、器乐、舞蹈等,体育类分出球类、运动类等,科技类分出益智类、生物类、天文类等,学科类分出语文、数学、外语类等,综合类包括种植类、体验类等,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由于受场地天气影响,受资金限制,百分之四十的社团活动因无室内活动场地无法在周内的延时课进行,此类社团活动大都在每学期的文化艺术节前期进行集中进行并在艺术节上进行呈现。其他社团活动虽然每周坚持下来但是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高质量的社团没有大量出现。

二、安康地区初级中学社团建设思路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

借鉴地方应用型大学成功开展“双师型”教师的经验选拔初级中学“社团类双师”。如安康地区的应用型大学安康学院共进行了 5 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人数累计达 232 人,占全校专任教师(615 人)的 37.72%。学生获得省级比赛银奖及以上奖 22 项(其中金奖 3 项、特别奖1项、一等奖3项),学校“双师型”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得 16 项,占获奖指导教师的 68.18%,而且获得金奖、特别奖、一等奖 7项,均为学校“双师型”教师指导;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10项省级银奖及以上奖(其中金奖 1 项),指导教师全部是学校“双师型”教师。全校“双师型”教师仅占 1/3,而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双师型”教师占指导教师比超过 2/3。在安康市初级中学也可以在专业教师中推荐德才兼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颁发证书。通过考核形式选拔社会教育机构优秀教育工作者并颁发“社团辅导老师”证书,补充到校内社团师资队伍中。

积极贯彻国家社团活动教育政策方针,扎实推进学校社团活动改革,借助教育部新课改实施契机,通过内培外训、校企合作机制下的“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团队对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关键作用。建立起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型”社团活动团队,使“双师型”教师占社团活动指导教师比例的80%,有效促进学校社团活动质量的提升。

(二)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

1.确立社团活动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课程目标指出要求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社团活动作为整个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也需要确立活动目标,这和语文、数学、英语等理论课程的目标虽然有区别,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是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服务的。安康地区各个初级中学社团的活动种类繁多,基本上分为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学科类、综合类等,这些社团的主要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意识创新等为目标的。其中艺术类社团的主要目标是利用美术、民间美术和音乐等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科技类社团的主要目标是利用校内外的各类实验室培养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创意创新等思维意识问题,体育类社团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各类体育比赛培养学生感受群体生活和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问题,学科类社团的主要目标是在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学习后可以利用安康地区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战斗遗址等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思想意识问题,综合类(包括劳动类)社团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参加校内的生产劳动体验培养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提高生存意识和能力基本素养。

2.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3科。安康地区初级中学开设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社团建设需要和学校课程紧密相联并作为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纲要》中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体育类社团可以按照项目比赛样式实施,艺术类社团的可以按照展演形式实施,科技类社团可以按照兴趣小组形式实施,思想道德类社团的可以按照参观访谈形式实施。根据不同类型的社团通过不同的形式开

展,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从兴趣爱好到职业特长的有机发展。

安康地区的初级中学社团活动形式也可以分年级分层次进行。一年级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多开设运动类项目。二年级以职业技能为主,多开设技能类项目。三年级可以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开展探索类项目。

(三)社团活动过程化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定基本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纲要》中活动评价也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学习和基础性学习,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安康市教育体育局2019年印发《安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方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科目实行闭卷笔试方式。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笔试方式。“体育与健康”的体质健康测试实行现场考试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实行现场操作考试方式。音乐、美术科目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社团活动作为主干课程的支撑需要根据政策的要求以课程的形式开展过程性和导向性评价。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社团活动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和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和活动随意评分和简单排名等简单做法,避免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过程培养的现象。按照常规课程标准进行建设,一年级以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为主,对过程性基础性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二三年级以过程性完成质量和结果完成质量为主进行考核,突出学生的过程完成情况和最后的完成质量,培养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2.重视学习过程中材料的可靠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可靠、客观公正、有据可查,为社团活动评价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材料,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3.有效实施人档结合。在社团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一人一档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养的重要呈现,也可以作为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4.坚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初级中学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社团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社团活动以课程学分的形式进行认定。

三、总结

安康地区各初级中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情况因地制宜,在社团数量多、师生参与面广的基础上,增加社团师资并对社团活动进行课程化建设,通过确立社团活动的目标,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过程性评价和导向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和形式,使安康地区中学的社团活动在质量上有一个质的提升。

注:本研究成果是安康学院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基础教育合作研究项目《安康地区中小学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实践性研究》(JG202135)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孙海洋(1978—),男,汉族,河南舞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中国画。

参考文献

1.赵临龙,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以安康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J].职业教育,2021

2.张朝泉,中小学社团活动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师,2021

3.胡亚平,农村中小学社团文化建设研究[J].新课程(中),2018

4.胡晓琴.艺术滋养人生 社团提升素质:卓同教育集团中小学社团建设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16

5.金瑞,在中小学社团活动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2021

6.李媛,中小学艺术社团与区域民间美术的教学融合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20

7.李阳,浅析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

8.胡潇.组织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性探究[J].学周刊,2019

9.何军胜.如何在学校的艺术社团活动中滋养学生的艺术素养[J].考试周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