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
唐建生
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401120
摘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指在岩土体中发生的,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不利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保障人类安全和财产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文章综合探究防治技术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预防措施
引言
地质灾害不仅给恢复和重建带来巨大成本,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产业发展,甚至导致生产中断和资源浪费。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人类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一)加固技术
加固技术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的加固技术包括预压法、夯实法和网格法等。预压法是一种常用的加固技术,它通过施加预压力来增加地质工程的稳定性。预压法主要适用于软弱土地区的加固,常见的预压法包括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桩和预应力索等,这些预压设施能够通过施加预压力,增加地基的抗拔能力和抗剪切能力,从而提高地质工程的稳定性。夯实法是一种通过夯实土壤来加固地质工程的技术。夯实法主要适用于松散土地区的加固,常见的夯实法包括振动夯实法、冲击夯实法和静力夯实法等。这些夯实方法能够通过振动、冲击或静力的作用,使土层中的颗粒紧密排列,增加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从而提高地质工程的稳定性。网格法是一种通过铺设网格材料来加固地质工程的技术。网格法主要适用于土质较差的地区,常见的网格法包括钢丝网格、玻璃纤维网格和聚酯纤维网格等。这些网格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刚度,能够通过固结土体,增加地质工程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地质工程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锚固技术
锚固技术是通过在岩石、土体等材料中插入锚杆或锚索,并通过预应力或摩擦力将锚杆与材料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增强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根据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质和规格的锚杆,常用的锚杆材料有钢筋、钢绞线等,其直径和长度根据工程需要进行设计选取。同时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锚杆布置方案,通常采用的布置方式有水平锚杆、垂直锚杆、斜向锚杆等,以增强地质体的整体稳定性。其次锚杆的固定方式有预应力锚固和摩擦锚固两种。预应力锚固是通过对锚杆施加预拉力,使锚杆与地质体形成紧密的结合,增强地质体的抗拉强度和稳定性;摩擦锚固则是通过锚杆与地质体之间的摩擦力来固定锚杆,增加地质体的抗剪强度。最后锚固施工包括钻孔、注浆、插入锚杆、张拉预应力或调整摩擦力等步骤,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确保锚固效果的可靠性。通过锚固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岩土体的稳定性和抗拉强度,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锚固技术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中的隧道、坡面、岩石边坡、挖方坡等工程中,为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锚固技术也需要结合其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进行综合应用,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全面防治。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动态监测
动态监测是指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观测区域的降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例如,可以使用降水量监测仪、地下水位监测仪、地面位移监测仪等,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预警指标,确定合适的监测参数,例如降水量、地下水位、地表位移等。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灾害的预警信号。其次监测设备需要能够准确地采集监测数据,并及时传输到数据中心或监测站点,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发展趋势,并进行预警,预警结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报警、预警系统进行发布,以便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二)生物防治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其中,最常见和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之一就是退耕还林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指将农业用地或其他人为干扰的土地恢复为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恢复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减少裸露地表的存在,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减少地表径流的冲刷和侵蚀,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植树造林是指通过人工种植树木来增加植被覆盖度和根系的稳定性,以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地质工程的稳定性。树木的根系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和抗滑坡能力,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中,选择适合地区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还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是生物防治技术中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能提高地质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然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和树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生物防治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是保障人类安全和财产的重要任务。通过通过加固技术、锚固技术以及动态监测与生物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可以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为人类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继朋. 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研究[J]. 砖瓦世界,2021(16):92-93.
[2]余敬豪. 分析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运用[J]. 西部资源,2018(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