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工匠精神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李佳馨

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 830000

摘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教学工作与德育教育的融合。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主要场所,教师更要重视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工匠精神是我国各行各业推崇的优秀品质,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重视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为将来的深度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语文;教学渗透

一、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一)学校文化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要想让学生重视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高校管理者就要从文化构建角度入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时刻感受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校园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更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的优质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工匠精神”的征文活动,或者举办各种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赞扬工匠精神,歌颂工匠精神,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风貌。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将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融合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在为学生讲解《赵州桥》和《卖油翁》时,教师要重点为学生展示古代人民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教研引领教学,示范工匠精神

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素养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高校语文教师要重视形成终身教育意识,积极学习国家颁发的各类先进的教育政策或者文件,将其精神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必要的时候,借助集体教研、备课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性,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接受教师讲解的工匠精神内容,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也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积极听取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如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探讨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丰富自身的学习体验,这样既能够让课堂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有效提升。

(三)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专题讲座

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的形式,为师生提供更多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各行各业优秀的从业人员也可以有机会走进高校,与学生面对面讨论职业素养,分享从业经验,让学生升华内心的情感,进一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整个年级的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和理解付诸笔尖,语文教师再借助人文关怀和专业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工匠精神。学校也可以通过搭建在线互动平台,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可以在线访问自己感兴趣的关于工匠精神的资源。

二、选取课本内容,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高校开设的语文教学活动既能教授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语言能力。语文教师要重视发挥科目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特征,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职业规划互相结合。尤其是当下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向世界宣讲中国声音。高校的语文课程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要培养语文思维,学会站在大语文角度分析社会时事,并灵活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景色介绍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和人文美,通过欣赏相关的图片,学生也会被古代建筑专业人员的智慧所折服。

三、参与实践活动,协助学生建立良好品质

理论实践互相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关键渠道,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传统的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只为学生讲解教材,分析例题,没有与具体的工作相结合,这样的课程只能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且学生的学习也会呈现碎片化特点。为了有效改善这一弊端,教师可以从教学模式的改变入手,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置身于各种视听情境中,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学生能够形成情感共鸣,不仅掌握语文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工匠精神。语文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教室外,利用高校的图书馆为学生讲解各类与教材相关的文本资源,并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了解新时期社会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并朝之努力。

例如,在讲解与鲁班相关的事迹时,学生能够借助教师的讲解了解鲁班的相关事迹,教师还要从实践角度为学生展示鲁班的各项发明,如刨子、铲子、曲尺等,学生会了解这些工具对当时人民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并学习鲁班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实践氛围中,学生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品质。

四、多元工匠精神,确保教育质量落实

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互相融合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渗透,只有保证工匠精神多元化发展,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进行了解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资源增强自身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与优秀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培养自己宽口径知识储备,并有意识的在课堂上为学生是展示创新意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也要借助工作之余走进企业实践和实习,积极学习企业运营模式,了解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并与语文教学互相融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也要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增强工匠精神的宣传,让学生能够从工作和学习的点点滴滴处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企业优秀人力资源管理师可以与教师构建合力,形成“双师型”教育课堂,让学生真实了解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或者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学习,既让企业了解高校的育人模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人才招聘模式,让工匠精神渗透在各个方面。

总结

综上所述,成长在新时代下的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重视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其次要借助自我学习、立德树人理念等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丰富学习体验,激发情感共鸣,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并配合教师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刘惠武.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5):1141-1142.

[2]魏霞.浅析大学语文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22(17):4.

[3]黄隽.基于工匠精神的大语文教学改革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 2020, 000(0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