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Leisure Education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封霜红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摘要:主题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把握教学的基本类型,还需要组织各类教学活动,确保课程的顺利推进。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对主题单元教学的整体实施过程展开系统研究,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顺应新课改趋势,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在当前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教学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混乱;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理念陈旧,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数学素养无法得到提升。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主题单元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能够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性,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分析实际学情,凝练单元主题

主题单元教学是一种以“以生为本”为理念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前,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例如,在讲解“认识更大的数”时,本单元围绕着“大数的认识”展开,数字通常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建立在一些事物的基础上,教师讲解这一章节时,通常会设置一些具体情境,以此串联课程知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在开展主题单元教学前,必须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喜好情况,将其作为教学的基本主题,并且围绕这个主题设置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爱好类型较多,教师应尽可能选择学生的共同爱好作为教学的主题。比如,在班级中,有许多学生对“人口调查”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自己的周边到底有多少人”。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主题,帮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告诉学生“一个村的人数大约为1000人,一个镇约有10个村,那么,一个镇的人数就可以假定为10000人,一个县城通常有20个镇,加上城市中固定的10万人,由此推算,一个县的总人数大约为30万人……”。又比如,教师发现班内有许多学生对“距离”比较感兴趣,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主题,为学生介绍“学校和家的距离、村镇之间的距离、城市之间的距离等”。借此,在降低学生对“大数”认知难度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普及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数字化理解。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常识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时常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教师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参照,设计科学合理的单元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主题单元教学的有效落实。

二、设计应用类主题,强化生活技能

应用类主题是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的一种类型,主要指向“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应用类主题的设定中,教师通常会先让学生系统学习课程知识,形成一定的基础,然后再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对其展开分析研究,从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由此获得生活技能。例如,在讲解“圆”时,这一单元主要对“圆”这种几何图形进行介绍,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圆的定义、周长、面积”等,圆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其知识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在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会先告诉学生圆的基本定义,并且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做出介绍,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将进一步深化知识,引导学生对“圆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列举了许多“圆的应用”案例,以下是教师展示的部分内容。运动会跑步场景:在进行四百米跑步项目时,体育老师会提前为各条跑道上的学生划定起点,细心的同学能够发现,每条跑道的起点是不同的,同学们知道体育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划定跑道起点吗?自行车运动场景:自行车由前轮和后轮两个完全相同的轮子组成,现在的自行车,大都可以自由调节挡位,一般情况下,低挡更省力但车速更慢,高挡比较费力,但车速比较快。哪位同学能够解释“在相同踩踏频率的前提下,为什么高挡的速度会比低挡更快?”这次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生活应用”这一主题,为学生设置了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展开学习研究,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迁移转化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从而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设计方法类主题,提升学习能力

方法类主题也是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的一种形式,主要指教师通过主题单元教学,向学生传授数学学习的必要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其迁移运用到其他单元的学习中。这类主题单元教学着重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解“运算律”时,这一单元主要对小学阶段经常应用的几种运算律进行了介绍。学生需要系统了解“何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定律”,然而,这些运算定律都存在着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容易遇到许多问题。基于此,教师不妨采用主题单元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方法类主题,让学生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突破本单元学习难关的同时,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在讲解加法交换律时,教师给出了一个几何图形,该图形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其中较大的长方形面积为32平方厘米,较小的长方形面积为24平方厘米。学生可以根据这一图形,写出两个不同的计算式,分别为“32+24=56平方厘米,24+32=56平方厘米”。两个运算式虽然前后顺序不同,但结果一致,学生也很容易弄清其中所蕴含的原理,即长方形的总面积不变。按照这一思想路线,教师可以继续开展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定律的教学,充分运用图形的面积关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思考数学问题,强化数字运算与图形之间的关联性。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式,主动开展主题单元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个人能力、习惯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李苏霞.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2(10):39-40.

[2]陈伟伟.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的有效途径分析[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1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