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推进策略研究

作者

宋巍 王海霞 陆平 王婷

江苏省 苏州市 苏州大应用技术学院

项目支持:2022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 项目编号:2022JDKT137

摘要:劳动教育应该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提高应用型高校的劳动教育策略是十分必要的。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劳动观及劳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呼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奋斗、奉献、创新、节俭”。目前我国已经把劳动教育上升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高度,强化劳动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劳动教育作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提高应用型高校的劳动教育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劳动观现状

劳动观是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最根本的态度,劳动观念体现了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掌握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劳动观,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苏州几所应用型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研究共收集到257份有效的学生调查问卷,并与20多名学生进行访谈。

(1)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的前半部是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学生的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等,以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次研究以调查对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选题20道(单、多选题)、1道开放性题目,对大学生的劳动观进行了研究。

(2)调查问卷体现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劳动观现状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对一些个人能力不强的工作,如打扫卫生、收发信件等,存在着懒惰和消极的态度,对体力劳动不屑一顾。同时对个人能力要求稍微高些的工作,如专业设计、现场支持、综合管理等工作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成,表现出学生缺少主动学习和与人交流的意识。其次,一部分人的责任意识不强,有的同学参加工作后,发觉和自己的理想不相符就中途放弃。很多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对劳动不感兴趣,对工作更是回避、反感,对实际工作又畏手畏脚,不敢吃苦,眼高手低,对基层岗位的选择不多,使他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就业抉择。

二、劳动观形成影响因素及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劳动观主要由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大因素构成。从学校角度来看,劳动形式、课程内容、校园气氛、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影响大学生劳动观的主要因素。家庭层面上,父母对子女的家务劳动态度、家庭所在地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产生影响。从社会层面来看,就业人员的身份待遇,媒体的宣传引导,学生在打工或实习期间所遇到的人与事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劳动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如果劳动教育发生了偏差,就会导致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劳动观。

通过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有:目前一些高校没有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只是单纯用实际工作来代替劳动。劳动教育不应只局限在劳动教育课上,应该和所有的课程,如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等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三、劳动教育推进策略

(1)应用型高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搭建劳动理念教育的主要阵地,把劳动理念的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发挥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优势,使学生在职业经历中形成自己的职业理念,在志愿服务中形成自己的奉献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劳动理念。在劳动实践方面,要将校内外的劳动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将学校的专业训练基地、宿舍、校园、图书馆、学生社团、校外的合作企业和周围的社区等有机结合起来。

(2)劳动教育的设计要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

劳动教育的设计要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除了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之外,还要将更多的生产劳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指导学生参与志愿者劳动。通过创建学校的班级文化墙,通过悬挂劳动口号、劳模海报和制作宣传板报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邀请大国工匠,行业领军人物走进学校激励学子上进。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观念方面,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生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就劳动分工而言,体现出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就是按劳分配,并以多种形式并存,运用理论剖析与实例剖析相结合的方法,使同学们坚定地反对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观点,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

(3)重视学生的劳动过程评估

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评估时,应做到“知行合一”。在劳动认识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对劳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对劳动理念的掌握。与此同时,要重视大学生的劳动实践,将参与生产劳动的情况,包括参与日常劳动、志愿劳动、实习实训和勤工俭学等。构建了一份基于数字技术的劳动教育发展性评估报告,作为学生的评优、升学和就业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rencairenshi/zcwj/jinengrencai/202004/t20200430_367101.html.

[2]王世海,赵爱琴.“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1(11):5-10.

[3]马云鹏,郑长龙,单媛媛,等.研读新课程方案,推动义务教育新课标落地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