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思政课的融入与研究
刘德龙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精髓,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重要方向。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构筑体育文化,为新时代体育工作注入新动能。这种融合不仅能丰富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内涵,更能从国家、社会、个体多个层面推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群体中的深度落实。通过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三观,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大学体育中思政元素融合存在的不足
(一)与思政课融合缺乏主动性
大学体育教师对思政元素融合的理念认知存在明显欠缺,直接影响融合工作的推进质量。部分教师将思政教育视为思政课教师的专属职责,认为与体育教学关联度低,既未结合体育教学特点设定合理的思政教学目标,也缺乏主动挖掘思政元素的意识。还有教师对国家推行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了解有限,对思政融合的内涵理解片面,在实践中仅机械灌输价值理念、简单迎合行政要求,导致思政融合表面化。还有部分教师未充分认识到“教书”与“育人”的协同关系,缺乏在体育教学中落实思政教育的实践自觉,进一步削弱了思政融合的实际效果。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
一方面,元素挖掘范围狭窄、程度浅显。教师讲解体育赛事时,多聚焦国际重大赛事的思政内涵,忽视学生日常参与赛事的思政价值;关注体育精神时,偏重运动员成绩,却未深入挖掘训练中展现的拼搏精神、面对失败的坚韧态度。另一方面,教学深度不足问题突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滞后,难以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导致学生被动接受价值认知,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对体育精神的解读局限于个人与团队层面,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深度思考与主动表达的空间;且教学多局限于体育学科内部,与教育哲学、社会历史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极少。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体育思政融合成效的评价工作存在明显短板。思政教育侧重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无形层面的培养,与传统学科知识教学可通过考试成绩量化评价的特点存在本质差异,导致思政融合成效难以用精确指标衡量,教师设定思政目标时常用“深厚爱国情怀”、“高尚思想品质”等抽象表述,进一步增加了评价难度。部分高校虽意识到评价问题,但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评价方式多依赖简单数据堆砌,缺乏对体育专业特性与思政教育效果的综合评价,无法从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两个层面精准评价育人成效,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二、大学体育思政融合优化策略
针对大学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融合存在的不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改进:
(一)强化教师认知
教师是大学体育思政融合的核心力量,需从思想与能力两方面提升其育人素养。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落实“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通过系统政治学习计划,帮助体育教师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战略高度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思想与情感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教书”与“育人”的协同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经验交流、专家指导等多元形式,扭转教师认知偏差,使其深刻领会思政融合的内涵,掌握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融合教学的方法,将思政教育意旨内化于心,主动投入思政融合实践,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优化教学
方式,提升育人针对性。
(二)健全实施体系
科学的方案与制度是思政融合有序推进的保障。在方案设计上,需明确体育课程的思政职责,梳理体育与思政的契合点,编写符合体育学科属性的教学指南,修订课程大纲,将思政目标融入教学各环节,避免思政元素与体育知识简单拼接。在主体协同上,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建立以体育思政建设为核心的教研机构,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联合开发教学内容、开展主题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在制度保障上,制定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办法,明确课堂教学规范,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度,系统梳理教学中思政元素运用的关键节点,确保思政融合有章可循、规范落地。
(三)丰富教学资源
构建动态更新的课程思政资料库,围绕爱国情怀、规则意识、合作精神、拼搏精神等核心要素,收集整理国际赛事案例、运动员奋斗故事、日常体育活动中的思政素材,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关切更新内容,为教学提供充足素材支撑,同时鼓励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共同丰富资料库。此外,还需创新教学实施方式,借助 VR、AR 技术与在线互动平台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价值认知;在体育竞赛、团队活动中,引导学生探讨规则背后的公平正义、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通过集体研讨、实践反思,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避免单向灌输。
(四)完善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思政融合成效、优化教学的关键。在评价主体上,构建多元评价格局,涵盖学校职能部门、课程开设学院、体育教师、思政教师,同时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必要时引入校外第三方机构,各主体独立评价后形成综合结论,确保评价客观全面。在评价内容上,兼顾教学过程与效果,既关注教学设计中思政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也分析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上的积极转变,避免仅依赖数据堆砌。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价可关注学生参与思政相关体育活动的频次、课堂互动质量等,定性评价侧重分析学生对思政内涵的理解程度、价值认同情况,通过全面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持续优化思政融合教学。
四、结语
大学体育融合“立德”与“育体”双重价值,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任务的关键途径,其价值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育综合素养,更在于创新教育模式以提升育人实效。而在融合过程仍面临教师认知不足、元素挖掘不深、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制约了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学实践中需强化教师素养,健全实施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并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持续推动思政元素与大学体育教学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稳 , 韩长良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 [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4,41(2):68-73.
[2] 陆淳 .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及启示——以清华大学为例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4(5):105-110.
[3] 李林 , 赵富学 . 体育课程思政“微实践”体验式课例设计及教学调适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43(3):39-45.
课题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体育课思政课的融入与研究” 项目编号22BYDSZ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