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油工程中管道焊接质量控制与缺陷检测技术研究
黄盛兆 何艳甫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2
1 海油管道焊接质量控制体系
1.1 焊前控制
一是材料管控:须严格检测基材(如钢管)及焊接材料(包括焊丝、焊条、焊剂)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及表面状态,确保其符合设计规范与相关标准。焊接材料应具备优良防潮性能,以适应当海洋环境的特殊要求。二是工艺评定(PQR/WPS):依据国际标准执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验证工艺能否产出符合标准的焊缝性能。基于合格评定结果,制定详细焊接工艺规程,指导现场操作。三是人员资质:焊接操作人员及焊工须经专业培训,并取得符合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如ISO9606,ASMESectionIX)的资质认证,确保具备必要技能。海上作业条件复杂,焊工需拥有更高适应能力。四是环境管控:配备防风防雨设施,有效调节焊接区域温度、湿度及风速。预热温度须达标且均匀分布,以减缓冷却速率,降低硬化风险及氢致裂纹倾向。
1.2 焊中控制
首要环节是参数监控:实时监测关键焊接参数(包括电流、电压、焊接速度、送丝速度、保护气体流量以及预热与层间温度),确保其严格符合批准的WPS 规范。自动化焊接设备通常具备数据记录功能。其次为过程监督:由资深焊接工程师或质量检查员实施现场监控,实时观察焊接过程,精准评估焊道形态、熔池状态及电弧稳定性,及时识别并纠正任何偏离 WPS 的操作。最终环节是层间清理:彻底清除焊道间熔渣与飞溅物,预防夹渣缺陷。针对高强度钢材,还需精确控制层间打磨深度,避免损伤母材。
1.3 焊后控制
焊接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外观检查(VT):焊缝冷却后应立即进行 100% 目视检查(可借助放大镜),重点检查焊缝成形的连续性、均匀性,以及表面是否存在裂纹、咬边、焊瘤、凹陷、飞溅等缺陷。二是无损检测(NDT):作为检测内部缺陷的关键手段,需通过专业方法评估焊缝内部质量。三是热处理:根据材料特性、壁厚参数及规范标准,可能需实施焊后热处理(PWHT),旨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优化接头组织结构,同时降低冷裂纹敏感性。四是硬度测试:需在焊缝区、热影响区(HAZ)及母材位置进行硬度测量,确保各区域硬度符合技术规范,防止局部硬度过高导致脆性断裂风险。五是破坏性试验:针对工艺评定或特定需求时,需截取焊接试板开展拉伸、弯曲、冲击、硬度及金相分析等破坏性试验,以全面验证接头综合性能。
2 海油管道焊接缺陷检测技术
2.1 射线检测(RT)
原理:利用 X 射线或 γ 射线穿透工件时,缺陷部位(如气孔、夹渣或未熔合区域)的材料密度较低,对射线的吸收衰减较小,而完好部位密度较高,吸收衰减较大,因此在感光胶片或数字成像板上形成明暗对比的影像差异,从而直观显示内部缺陷的结构和位置。这一过程依赖于射线源(如X 射线机或γ 射线装置)的稳定输出和工件的适当放置,确保成像清晰可靠。
应用:射线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无损检测领域,专门用于识别焊缝内部的体积型缺陷(包括气孔、夹渣等)和部分平面型缺陷(如未焊透、未熔合)。该方法能提供高分辨率的缺陷影像记录,支持后续分析和评估,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压力容器等行业的质量控制环节,帮助确保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
海上应用特点:在空间受限的海上平台环境中,传统射线检测(RT)因辐射防护要求严格(如屏蔽设置和人员疏散),作业流程复杂且效率较低。数字化射线(DR)和计算机射线照相(CR)技术通过实时成像和快速数字处理功能,显著提升了检测速度和图像分析能力,减少人工干预。γ 射线源(如 Ir-192 或 Se-75)体积小、便携性强,适用于移动或狭小空间的检测场景,但需加强安全管控措施(如严格监控源活性和操作距离)以防止辐射风险。自动爬行器RT 系统(AUTORAD)采用自动化设备沿环缝匀速移动,结合射线源和接收器,大幅提高检测效率和一致性,尤其适用于大规模海上管道或容器的环缝检查。
2.2 超声检测(UT)
原理:当高频声波在材料中传播时,若遇到缺陷界面会发生反射或衍射现象,通过分析这些回波信号可精确定位缺陷的位置、尺寸及类
型。
应用:该方法尤其擅长检测平面型缺陷(如裂纹、未熔合或未焊透),同时也能有效探测体积型缺陷;其具备精确测量缺陷自身高度的能力,在缺陷定量评估方面表现卓越。
海上应用特点:首先,手动超声(MUT)操作灵活,但对人员技能和经验依赖度高,通常用于局部复查、难以接触区域或设备校准。其次,自动超声(AUT)作为海上管道环缝检测的主流技术,采用多角度晶片组成的探头阵列,借助机械驱动实现焊缝周向和轴向扫描,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存储及分析;其优势在于速度快、重复性好、定量精度高、数据可追溯且人员辐射风险低。
4.3 磁粉检测(MT)
原理:对铁磁性材料施加外部磁化场使其充分磁化后,在材料表面或近表面的缺陷区域(如裂纹、孔隙等),由于磁导率突变而产生漏磁场;该漏磁场吸引并吸附喷洒的磁性粉末,形成清晰可见的磁痕堆积,从而直观显示缺陷位置和形态。
应用:此方法主要适用于检测各类表面和近表面缺陷,包括但不限于裂纹、折叠、夹层、气孔等不连续性;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维修领域,尤其在检测薄壁结构或复杂几何形状部件时效果显著。
海上应用特点:在海洋作业环境中,磁性粒子检测因操作相对简单、快速高效、成本低廉而成为首选;它常用于焊前坡口清洁度与准备状态检查、焊后表面完整性评估(特别针对射线检测 RT 或超声波检测UT 难以识别的细小表面裂纹)、临时焊缝或修补焊缝的快速质量验证;其便携性适合海上平台或船舶的受限空间部署。
4.4 渗透检测(PT)
原理:首先,将渗透液均匀涂抹在清洁工件表面,利用毛细作用使其缓慢渗入表面开口缺陷(如裂纹、气孔等)中;等待适当时间让渗透液充分浸润后,彻底清除多余渗透液;接着,施加显像剂,显像剂通过吸附作用促使缺陷内的渗透液回渗至表面,形成清晰可见的痕迹,从而直观显示缺陷位置和形状。
应用:该方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专门用于检测非多孔性材料(如金属、陶瓷或塑料)的表面开口缺陷,包括裂纹、气孔、折叠或夹杂等;特别适用于焊缝、铸件或机加工部件的质量控制,确保材料完整性。
海上应用特点:在海上作业环境中(如船舶、钻井平台或海上结构),设备简单、轻便且易于携带,适合在狭小空间或移动场景操作;适用于各种材料,包括奥氏体不锈钢等非铁磁性材料,常用于无法实施磁粉检测(MT)的焊缝表面检查,或作为 MT 方法的补充手段;然而,该方法对环境因素(如温度波动、风力和湿度变化)高度敏感,易影响检测效果,因此需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并确保工件表面彻底清洁(无油污、锈蚀或涂层),以保障检测精度和可靠性。
结束语
海油管道焊接质量需通过焊前严格预控、焊中实时精细化管理及焊后系统化检验实现全流程保障。射线、超声、磁粉与渗透检测技术的协同应用,结合自动化设备与数字化方案,显著增强了海上焊接缺陷的识别能力与评估效率。未来需持续优化检测技术的环境适应性、设备便携性及智能化水平,以支撑海洋油气设施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确保能源输送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 贾振超 , 刘旭 , 吴荷祥 , 压力管道焊接技术与质量控制探析[J]. 山西冶金 ,,2024,47(01):233-234+244.
[2] 王思拓 . 管道焊接质量控制中的焊接缺陷检测与评估方法研究[J]. 建筑与装饰 ,2024(1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