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设计与实施

作者

卢钦华 彭樟林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诸暨 311800 浙江

作者信息:卢钦华,男(2002年6月)汉族,福建省福州市,本科,研究方向:电子信息

二作信息:彭樟林(1965-),男,江西吉安人,教授,从事机器运行品质检测研究和教学新技术研究

摘要: 《现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是汽车有关专业核心课程,其广泛应用于汽车运用、汽车维修、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根据本课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性强,涉及内容相互独立,模块结构明显特点,本项目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融合、教学路径和方法改变、教学场景和学习主体转变、教学评价及成绩评定等方面着手设计与实施。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研判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汽车检测与诊断;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正向以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检测诊断设备为辅助手段,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系统完整的体系发展,其所包含的知识、侧重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利用的设备、采取的方法和检测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已成为一门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独立学科。

1课程建设分析

1.1课程性质及特点

《现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是汽车有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广泛应用于汽车运用、汽车维修、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本课程特点是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且不深不难,但课程实践性特别强,且涉及内容相互独立,项目模块结构非常明显,且每个模块内容教学路径也具有一定规律性。由于汽车新技术的运用,涉及到的检测与诊断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应用也十分凸显。

1.2教学分析

常规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分离式”传统模式,导致理论和实践教学严重分离,而且常常重复于带有规律性的教学内容之中,且常常也把故障诊断游离于技术状况检测,不能合理形成知识链,局限于课时,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成绩评定方式也是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实验成绩为辅的“单纯式”评价方式,不能科学合理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体现不出课程实践性强特点,突出不了技术应用的凸显作用。

1.3课程建设总原则

课程建设总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室为阵地,通过集以实践性为主和理论性够用的“实践+理论”一体化有机结合的项目模块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研究,通过项目化模块教学实施,使理论贯穿于实践,并使学生完成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团队意识素养和创新能力,摆脱了那种处处依靠老师的灌输式方式,课程改革成果能为其他类似课程提供经验借鉴。

2 课程设计

2.1课时设计

根据学科专业要求和社会、行业对本课程的具体需求,科学合理调整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并通过调整理论和实践课时构成,有效安排教学,把课程原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减少,增加实践性教学时数,凸显“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的效果,甚至可以把实践另列一门汽车性能测试课程,凸显实践性强的课程特点。由于现代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和软件的智能化发展和应用,实验操作变得“傻瓜化”便捷性,可减少仪器设备结构和原理所占的授课课时。

2.2内容设计

2.2.1总体构成设计

《现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内容总分为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基础和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2部分,其中基础部分包含汽车检测与诊断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检测站3块内容,技术部分包含发动机、底盘、整车和电控系统检测与诊断4块内容,其内容与汽车构造内容相对应,内容结构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一致性。根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把汽车电控系统检测与诊断单独作为一块内容,其含发动机、自动变速器、车身稳定系统等电子控制系统。

2.2.2吸收新知识

根据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发展趋势,吸收汽车检测与诊断理论、技术和计算机测试技术等发展的最新成果,适度增加新的基本理论,淘汰不符合形势发展的旧观念及相关内容,纳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标准,构建完整的汽车检测与诊断新的知识体系,加强检测结果分析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2.2.3检测与诊断融合

检测类似于“体检”,诊断类似于“就医”,而一般就医之前要进行体检,所以检测与诊断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技术内容教学处理中,明晰汽车技术状况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分工与联系,打破过去把检测与诊断的内容彻底分开授课的常规布局,而是讲授检测内容后立即讲授诊断,使诊断与检测内容更具有紧密性、连贯性和对应性,把故障诊断融入于技术状况检测,使技术检测与故障诊断形成有机的知识链,凸显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全面性,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汽车故障诊断应以典型车型常见故障现象为出发点,突出汽车故障诊断思路和方法的内容,特别加强检测和诊断结果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4仪器设备使用

根据汽车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发展较快的特点,侧重先进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精减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使用方法,删除落后设备的结构和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的使用内容,通过应用软件升级,加强汽车检测与诊断中信息技术知识。

3 课程实施

3.1教学单的编制

为使理论和实践内容有机揉合,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单的编制是是否达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一环。教学单内容包括任务、操作及评价三部分,老师或与学生共同讨论提出教学任务,其包括内容、时间、地点、目标等;操作部分由原理、过程、标准、结论与分析及参考文献组成;评价部分由学生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组成,评价方式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3.2教学场景及主体变换

除纯理论部分在教室授课外,几乎所有技术部分都可以移到实验室,甚至放在生产现场授课,模拟生产实际布置场景,强调意识和规范的培养。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检测与故障诊断思路、步骤和安全规程等,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最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方案经过改进后,教师提供仪器设备由学生完全自主实施项目的具体操作,有操作危险隐患时刻,在老师提醒或示范后应再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由主体角色转变为次要角色,只是起到监督、干预和答疑作用,项目完成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教学路径提炼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积累,对于每一项任务,授课内容可以按照一个对象(故障)、一种仪器(设备)、一种方法(条件)、一个参数(波形)、一个标准(种类)、一个结论(判断)6个方面的教学路径开展,暂且称之为“六·一”教学法,其具体内涵是,一个对象(故障)即明确要检测与诊断的汽车汽车技术状况或故障,要充分具体描述项目任务和目标;一种仪器(设备)即确定针对对象(故障)检测与诊断所要选用的仪器设备及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一种方法(条件)即明确国家、地方或行业针对对象(故障)检测与诊断所规定的方法和条件;一个参数(波形)即在规定的方法和条件下检测得到的诊断参数或波形等;一个标准(种类)即明确国家、地方或行业的适用标准的具体条款和具体内容;一个结论(判断)即根据采集的数据,对照标准进行分析和判断。掌握本方法后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并为将来遇到新问题提供了学习定式和思维习惯。

4 评价体系

4.1评价体系的构成及标准制定

为有效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与考核体系十分必要,本课程实践性强和模块结构明显特点决定在评价体系上可以把每个项目及其包含条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效果和成绩评定,评价体系由教学效果评价和成绩评定构成,明确而详细的评价细则条款和对应的评价标准及评分记录一并编制在教学单中。评价标准内容应体现技术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培养。

4.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又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即对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即由学生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组成,评价方式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是对一系列配分的相应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包含项目项目预准备、完成项目全过程步骤和情况评价,也包含教学效果总体评价。

4.3 成绩评定

教学任务完成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权重为70~80%,每个任务成绩评定内容包括项目方案的制定、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等全程内容并相应给予配分;理论试卷考试成绩权重弱化,仅为20~30%。成绩评定组成的倒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理论,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做项目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运行管理能力。

5 结语

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学生感觉到学得踏实,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理论也不再深奥,技术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学习场景的转变,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性,排解了教室里的枯燥和心不在焉状态,提高了抗挫折能力;学习主体的转变,克服了学习的畏缩跟随心理,丰富了知识储备,关键是获得了综合职业能力,受益匪浅;同时对师生教学过程的运行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制定课程运行和管理的相关制度,保证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

不足之处在于遇到某任务之设备故障问题无法解决时无法按目标完成其教学任务,有时实验数据未免有抄袭现象,存在好学者养懒人现象,学生自评还存在不深不祥现象,无法保证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金艳秋.《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风,2014,23:207.

[2]马福亮,浦兰娟,袁双宏.《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3):148.

[3]穆桂脂,吕钊钦,邹亮亮,张万枝.《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125-127.

[4]宋力,柴俊霖,吉平,刘占峰.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240.

[5]李素华.《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8-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