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陈明禹
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实验学校
摘要: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歌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策略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实施,我们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诗歌教学的课堂仍然在“低效状态”下徘徊。如何切实提高诗歌的有效教学,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教学实践表明,诵读是课堂中一个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配乐录音进行示范朗读,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读出音韵节奏。如,读“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时,应指导学生把握“绿”、“闹”字的重音朗读;读杜牧的《赤壁》时,为了更好地明确此诗的结构层次和情感表达,就应对前两句的叙事和后两句的议论朗读语调进行区分使用。
2.读出诗歌大意。例:一次外出听一位老师教学《在山的那边》一诗时,对于诗中“山”和“海”所蕴含的意义,老师没有进行深入讲析,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原诗,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品味,几遍下来,许多学生自然理解了“山”与“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感情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是在对诗意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的。
二、发挥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高尔基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其高度凝炼集中与丰富的想象密不可分。因此,感悟诗歌意境,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再现其中的事物,从而获得真正的艺术感受。例: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描绘了作者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既描绘了美的境界,又展示了美的心灵。全词仅33个字,郊游的趣味、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从字面看,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但经过反复诵读,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我们会发现一道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辉中的溪亭;近处是一位醉入藕花丛中的女子。伴随在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展翅惊飞的白鹭,幽深湛蓝的湖水。色彩清新,情致动人,景象优美。词中一个“误入”,一个“惊起”,使动景静景交相辉映,声音色彩融为一体。
三、强化背诵,丰富诗句积累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初中生的诗歌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学生可以深情地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强化学生的背诵。需要注意的是背诵应能做到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在背诵中还应做到和朗读一样富有感情和节奏,要尽量多采用理解背的方式,而少采用机械式背诵,从而更好地提高背诵的质量。
四、练笔延伸,拓展学习能力
实践表明,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练笔尝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在具体练笔时,可采用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练笔手段,以此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1.仿写。所谓“仿写”即立足前人创作的基础,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根据一定的要求重写一个类似范本的语句或语段。具体练笔时可模仿其用词、句式、修辞手法、段落格式、主要内容、思想情调等。如此仿写练笔虽具一定的限制性,但仍为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对于初涉诗歌写作的同学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帮扶作用”。
2.改写。所谓“改写”就是以原作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例:一位教师教学《石壕吏》后,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改写后,文章中不但增加了一些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内容,而且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等。如此情节的增补,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对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作用。
3.创作。能够独立创作出富有质量的诗歌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乃至在一生中去不懈地追求。
总之,诗歌是文学的精灵,是性灵的艺术。诗歌教学能激发热情,感召人生。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应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思考与研究的力度,从而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展现出蓬勃生机,用“诗歌营养”浸润学生初中时代的五彩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玉岩.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美学欣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2]唐雪梅,唐朝伟.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J].宿州师专学报,2003,(01).
[3]张波.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模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戴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5]王通才.浅谈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J].语文天地,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