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

作者

严培林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谢河镇碾盘小学,637300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一国之精髓,深刻体现了民族特性和风貌。在诸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尤为直接地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使命。作为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语文教学应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要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奥妙,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然而,如何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价值观的碰撞中得以成长,这已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措施

引言: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显著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忽视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无疑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也导致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偏差。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应当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阻碍

(一)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从而难以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课堂是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简单,无法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足够重视。这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更无法领略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素养。因此,如果不加强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兴趣培养,将严重影响他们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专业知识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专业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些教师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自身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恰当的传承与弘扬。由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二、学语文教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个民族精神的内在基石在于其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经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通过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培育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了过度的关注,这导致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未能深入人心。传统文化中,古代人展现出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优良行为典范,是教师应当继承和发扬的。这些文化元素对于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塑造学生成为具备优秀独立人格的个体。因此,教师应当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业成绩,确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为了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教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为此,营造一个优质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将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动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研究,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掌握和巩固。

在进行《北京的春节》与《腊八粥》的授课时,除了专注于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我们还应深入探讨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以便使学生能够全面感受不同地区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我们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并整理关于中华传统佳节的信息,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节日的起源与习俗[1]。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积累。

(二)鼓励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量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的诵读量,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简练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诵读活动。教师可以提供诵读示范,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诵读诗词,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

为全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教师在完成课堂教育之余,可积极推荐一系列深入浅出、趣味盎然的传统文化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此举不仅有助于巩固和拓展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则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引导,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2]。通过此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促进。

(四)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为了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教师可以精心策划和组织一系列班级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情景剧表演、诗歌朗诵会、故事分享会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入和广度。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稍逊的学生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这些举措,教师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源远流长,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付莉.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J]. 中外交流,2021,28(6):685-686.

[2]王萍,刘元波.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J]. 新课程,2021(3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