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的《红高粱家族》与《三体》翻译批评研究
许凌君
南宁理工学院 530031
摘要:《红高粱家族》与《三体》的海外爆火,将“忠实”与“非忠实”翻译再次推向了辩论焦点。显然,翻译是一个译者、作者、读者等多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本翻译忠实与否已经不能成为评定译本优劣的唯一标准。本文选取博弈论,借助pyhon工具,通过对《红高粱家族》与《三体》进行翻译批评研究,来探寻翻译评估新标准。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三体》,博弈论,pyhon,翻译批评
0.引言
近年来,我国文学外译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作家莫言与刘慈欣分别于2012年与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雨果奖,奠定了我国文学的国际地位,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忠实”与“非忠实”翻译的再次讨论。
目前国内外的“翻译批评”研究多为纯理论性思辨研究,如郝俊杰(2017)从翻译批评的主体性、客观性、方法性、功能性和人际性进行翻译批评伦理的多维建构,蓝红军(2020)针对翻译批评“失语”现象,从价值立场、理论品质和当下责任多个角度,对翻译批评的内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呼吁批评者持有一定批评精神,坚定自己的价值立场进行翻译批评研究。此外,翻译批评的纯个案研究、理论外求及实证性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数量较少。杨言,胡翠蛾(2020)对陈荣捷和刘殿爵的《老子》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并探索分析了二者不同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选择等。黄肖彦,穆雷(2015)从传播学理论视角重新审视网络翻译批评,构建网络翻译批评模式。Qin & Xin(2020)运用文献计量学对在线的口笔译文献进行综述研究。
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索发现,国内外学者对翻译批评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纯粹的个案分析与实证研究较少。而且,实证方法也多集中于语料库研究,Python等其他类型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然而,作为新兴的实证研究手段,Python具有搜索处理数据全面快捷,图形库、数据库多样便捷等优点,并且被运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同时,翻译批评也是翻译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目前翻译批评仍然处于缺失状态,因此借助Python实证研究手段及博弈论的理论思辨,将会助力翻译批评研究的有序进行,推动翻译研究、翻译批评研究的长远发展。
1.博弈论与翻译研究
博弈思想自古有之,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无一不显示博弈思想的独特之处。然而,博弈论以一个独立理论的面貌展示在众人面前仅始于20世纪初,距今有80年历史。在经过策墨罗与波雷尔的抛砖引玉之后,Neumann & Morgenstern(1944)首次将二人博弈推广至多人博弈,将博弈论引入到经济学,正式确立了博弈论这一独立而又系统的理论。
博弈论致力于研究两人或多人在同一场域下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具有对抗性与竞争性。按照其性质的不同,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与非完全信息博弈。该理论在被引入经济学,崭露头角之后逐渐被引入生物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领域。1967年,Levy发表Translation as a decision process,正式将博弈论引入翻译学研究(Levy, 1967)。Pinto(2002),Gheorghita(2013)也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博弈论与翻译学研究的融合。韩静(2009)更是提出了“翻译博弈论”的概念,指出翻译博弈论将翻译行为纳入经济学范畴,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谢水璎(2016)以博弈论为理论指导,分析了《德伯家的苔丝》两个汉译本的优化策略。赵硕(2023)将博弈论运用至了秦腔的翻译传播研究中去,探索了秦腔在翻译过程中的纳什均衡。由此可见,使用博弈论探究翻译过程与翻译本质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翻译过程是作者、译者、读者与出版社共同参与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与作者,译者与出版社有可能可以提前沟通交流,但是也并不能知道对方的下一步动作,不了解对方的支付函数。译者与读者之间更不清楚对方的支付函数,因此本文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都想获得利益最大化的临界点则被称为贝叶斯纳什均衡。下文,本文会结合python爬取的信息来多方面的分析该博弈过程。
2.Python数据处理
2.1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读者评注分析
在亚马逊官方网址上,输入“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我们可以发现,2024年1月底之前,共有399个全球评分,109个评论。评分以星级显示,5颗星为最高级。其中5颗星占比47%,4颗星占比28%,3颗星占比12%,2颗星占比5%,1颗星占比7%。
由此可见,大多数读者对英译本满意度较高。在对109个评论进行Python网络爬取数据后,梳理分析发现,仅有7个对翻译的直接或间接评论。其中,1个积极评论,6个消极评论:Cotlar(2012) 认为这本书的翻译粗糙而又笨拙,没有任何文学吸引力。Huub(2012)认为选错译者了。Pripollg(2012)认为这是一个糟糕的翻译。Meyer(2013)认为该译本可能是译者在巨大交稿压力之下翻译而成,因此删减了很多源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呼吁应该需要另外一本翻译完整的译本。但是也是由于这种缺译,使得译本拥有原文本没有的诗意。Alyssa(2016)认为翻译导致了文章的冗长。MWest(2021)认为这本书多次出现“高粱”等词,已经成为陈词滥调,而且缺乏人物发展情节、时间跳跃、故事线混乱,可能有些是由于翻译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容忽视。Davies(2013)认为翻译的很好,给出了比电影更加广阔的画面。
2.2 《三体》英译本的读者评注分析
以“The Three Body Problem”为关键词,在亚马逊官方网站上搜索到41832条评分,3819条书评。其中, 5颗星评分占比56%,4颗星占比29%,3颗星占比10%,2颗星占比3%,1颗星占比2%。可见,读者满意度较高。
在这3819条书评中,有66条提到了翻译,其中好评42条,差评24条。如Wheeler(2017)认为翻译的语言很优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Wangsness(2024)指出译本的翻译很好,保留了源文本的基调与原始情节。Jmaynard(2018)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给了很多脚注,帮助欧洲或美国读者理解原文中异国情调的细节。而Baggins(2019)指出或许是翻译的原因,才使得文本语言叙述较为平坦,拥有说教式故事叙事风格。Erin5266(2023)认为译本都是逐字翻译的,并没有传递完整的信息。
除了爬取《红高粱家族》与《三体》的读者评注,本文为了多方位全面地分析该翻译过程中的博弈过程,也尽可能地去搜寻作者与出版商对翻译的要求和评价,显然,这些资料少之又少,因此在这里主要呈现读者评注,少量作者与出版商信息会在下文的分析过程中展出。
3.博弈论视角下的数据分析
由上文可知,不论是《红高粱家族》还是《三体》,读者对其好评度远远高于差评,但是单独就翻译而言,褒贬不一。整体看来,赞美《三体》的翻译人数远多于《红高粱家族》译本的赞美人数。
就《红高粱家族》而言,读者大都对译者删减原文信息持反对意见;而在阅读《三体》译本过程中,读者大都赞美译者所给的脚注,认为这些脚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知识。由此可见,读者更加喜欢完整的故事内容,更愿意理解中国本土化的知识。那么,为什么读者意见差异如此之大,两个译本却同时获得了成功?
上文已经讨论过,翻译是一个不完美信息静态博弈。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作者、读者、出版方都在不知道对方下一步行动时采取自己的行动,以此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得各方利益最大化的临界点被称为贝叶斯纳什均衡。译者葛浩文曾说过他会根据写作质量与读者接受程度、中国出版方编辑的角色与地位以及出版经济三方面来进行“回顾式编译(retro-editing)”(Goldblatt 2004: 21:邵璐 2016: 107)。即,他会根据原作品质量、目标读者接受度、中国出版方编辑与出版经济等多方面选择适当删减、改写源文本。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尽可能地忠于原文的语气、音域等细微差别,但是遗憾的是还是会存在无可避免的损失(Goldblatt 2004:22)。这些言论恰恰与读者评注中的部分内容产生了重合。可见,在这场博弈中,葛浩文承认了在出版方、原作者与译者本身的多重博弈之下,会产生一定的损失,这些损失也会被读者发现,但是葛浩文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他认为这就是他所能作到的最佳选择,寻找到了纳什均衡点。
而在翻译《三体》过程中,译者刘宇昆并没提到出版社与作者,而是谈论了自己的翻译策略选择与目的。刘宇昆(2014:397-398)指出整体上他是遵从忠实翻译,注重细微差异,为了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他在文中添加了一些信息短语或者做脚注。而且中国文学传统塑造了读者,又被读者所塑造,因此小说的偏好会和美国读者有所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他会改变叙事方式,有些情况就不做处理。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刘宇昆也是考虑了读者的认知偏好,进而选取的最佳策略,去寻找纳什均衡点。
4.总结
翻译过程是作者、译者、读者与出版社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参与方无法提前预知其他参与方的下一步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都期望采取最优策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便出现了,译者葛浩文对原文的删减情况,译者刘宇昆的文中脚注行文。同时呼应了读者评注中,部分读者指摘《红高粱家族》译文中出现的删减情况,以及部分读者对《三体》中出现的脚注的溢美之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单一地以“忠实”或者“非忠实”作为评判翻译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而应该纳入作者、读者、出版方等各个参与方的意见与观点,全方位地评判一个译本,多角度地提取翻译策略,寻找纳什均衡,使得各参与方得到自己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黄肖彦,穆雷. 传播模式观照下的网络翻译批评模式研究——以《史蒂夫·乔布斯传》为例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80—97.
[2]蓝红军.翻译批评何为:重塑批评的话语力量 [J].外语教学,2020(3):84-88.
[3]邵璐. 蓝色铅笔下的编译——论回顾式编译法在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中的运用[J]. 中国外语, 2016, (9): 106-111.
[4]谢水璎.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两汉译本[J].语文建设,2016(03):57-58.
[5]杨言,胡翠蛾. 陈荣捷与刘殿爵的《老子》英译本之争[J]. 国际汉学,2020,(03):94-100+203.
[6] 赵硕.论秦腔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博弈及其均衡策略[J].艺术传播研究,2023(04):92-100.
项目课题:本文系南宁理工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博弈论视角下的《红高粱家族》与《三体》翻译批评研究(项目编号:KY2021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