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年段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作者

徐小燕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第十五小学 3346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的重任。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他们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是千差万别,其中有些错误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求知需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引言

低年段的数学“解决问题”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审题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检查与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从抽象、逻辑和创造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同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有利于促使他们形成系统化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使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既有利于学生游刃有余地应对当下的数学学习,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1.2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数学学科综合能力。要想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学生不仅要理解题目涉及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技能。因此,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但能够使其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也能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沟通与协作水平。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从而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以及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思路。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水平。

1.3优化数学教育相关工作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运算,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这样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认知发展规律。为了打造更加适合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师也会对新时代的各种新型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这样一来,通过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不断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能够逐步提高。

2小学低年段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2.1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解决问题关键的第一步。由于识字量不多,学生需要在教师带领下会读题、读懂题,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所求的问题是什么?理解题意的关键句在哪里?关键词有哪些?已知条件当中哪些是对解决问题有作用的?哪些条件是多余的?以上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审题过程中厘清。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过程。读题时,让学生会跟读、点读、反复读,用笔划出关键句、圈出关键词,做到心思细密、思考有序。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例5: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还有几人没来?这道题出现了三个已知的数据条件,全部都要用上吗?不细心审题的小学低年段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文/云浮市罗定第二小学 吴 芸学生,有可能会得出“16-9-4=3”的错误结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已知条件与问题“还有几人没来?”没有任何的数量关系,对解决问题起不了作用,在这里属于多余条件,教师要告诉学生不予考虑。

2.2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创新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题的规律和方法。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思维,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2.3注重分析推理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习研究方法、形成解决对策的一个过程。低年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分析问题过程采用的方法也应以形象直观为主。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46、47页的两个例题。数学符号“大括号”首次在解决问题中出现,分别解决用加法和用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第46页的例题,学生在审题过程中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大括号把左边和右边连起来,问号在大括号的中间。这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你想知道什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直观的肢体语言、动手操作摆图形、简单的画图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的意义,知道大括号中间的“?”表示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求总数)。为了学生容易理解,把方法编成顺口溜:(大括号)问号在中间,求一共,用加法。同样,教学第47页的例题时,教师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注意区分问号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求的问题就不同:知道了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用减法。编成顺口溜:(大括号)问号在一边,求部分,用减法。

结语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重要学科之一,数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对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加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珊珊.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3).

[2]林凤真.培养问题转译能力增强学生审题素养——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