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广西贺州瑶族长鼓舞的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作者

张佳美 蒋晶娟

贺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542899

一、广西贺州瑶族长鼓舞的教育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教育

贺州瑶族长鼓舞是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并非简单的肢体动作,而是瑶族先民生产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例如,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的羊角长鼓舞就与盘王传说紧密相关,羊角长鼓舞通过模仿盘王开垦的动作,这种“以舞述史”的方式,使年轻人参与舞蹈排练或观摩表演便能直观理解“瑶族从何而来”“为何以盘王为祖”等核心命题[1]。

(二)身体素养与艺术审美教育

长鼓舞的动作设计深度融合了力量、节奏与协调性训练,在技法上以“武打”与“文打”为两大核心流派,分别对应刚劲与柔美的肢体语言,前者以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大长鼓舞为代表,要求舞者同时控制上肢力量、呼吸节奏与身体平衡,对核心肌群与神经反应的锻炼效果显著;后者则以坳瑶支系的黄泥鼓舞为典型,动作轨迹需严格遵循“圆”的哲学,两者的结合能提升学生的平衡能力、肌肉控制力与节奏感知力,并促进神经突触连接,从而提升身体协调性与空间感知力。

(三)社会协作与品德教育

长鼓舞的表演形态具有鲜明的群体协作属性,舞者与乐器、舞者之间都需要协调[2]。以单人长鼓舞为例,舞者需在鼓面上完成“三起三落”的跳跃动作,要求舞者对鼓点节奏形成肌肉记忆;而在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等群舞中,需 8 名舞者每人负责特定动作模块,迫使舞者必须反复排练形成“集体潜意识”,才能实现“心鼓相通、人鼓合一”的协作效果。

长鼓舞的协作性更深层地承载着瑶族的生态伦理观,在舞蹈中“敬神”“驱鬼”“佑人”三大主题构成了完整的生态叙事,“敬神舞”表达对自然神的敬畏,“驱鬼舞”象征清除破坏生态的邪祟,“佑人舞”祈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复现了瑶族“刀耕火种”的生态循环,使学生理解“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伦理。

二、广西贺州瑶族长鼓舞课程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一)挑战分析

1. 传承人老龄化与后继乏人困境

广西贺州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依赖于“以人载艺、以口传心”的传统模式,虽能保障技艺的纯粹性与文化内核的完整性,但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断层”危机。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明华现年八十二岁,其身体机能与教学精力已难以支撑系统化的传承,而年轻一代对长鼓舞的学习意愿持续走低,已深度波及长鼓舞的教育传承,使得长鼓舞纳入校本课程的尝试屡屡受挫。其在于传统传承模式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冲突,瑶族长鼓舞要求学习者在“跟师三年、帮师三年、出师三年”,学习者与师父同吃同住。但在现代社会,青年普遍外出求学或务工,加之长鼓舞的传承缺乏经济激励,使得长鼓舞传承陷入“无人愿学、无人可教”的恶性循环。

2. 文化本真性与现代化改编的冲突

长鼓舞的课程开发需平衡传统保护与创新传播,但过度商业化改编已威胁其文化内核。部分地区为迎合旅游市场,在长鼓舞中加入流行音乐、现代舞元素,导致动作程式简化、祭祀内涵流失 [3]。例如,某地编排的《瑶族新风》虽获得县级比赛奖项,却因删减了“盘王开垦”“建房造屋”等传统动作,被老艺人批评为“只剩鼓形,无有鼓神”。这种“去本真化”改编不仅削弱了长鼓舞的教育价值,更使青少年难以通过课程理解瑶族历史、生态伦理等深层文化。此外,部分学校为追求“观赏性”,将长鼓舞改编为竞技性体育项目,虽提升了学生参与度,却偏离了其作为民族记忆载体的本质功能。

(二)对策建议

1. 构建“活态传承 + 专业培育”的师资体系

为缓解贺州瑶族长鼓舞传承队伍的“高龄化”危机,需突破“依赖个体传承人”的单一路径,构建“活态传承 + 专业培育”的师资体系。首先可由文旅部门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实施“传承人数字化建档工程”,构建“可复制、可传播、可迭代”的教学资源库。其次要实施“长鼓舞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在招生环节,由贺州市教育局联合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在富川、钟山、昭平等瑶族聚居县定向投放招生名额,承诺毕业后回原籍学校任教。在培养环节,邀请传承人驻校授课,指导学生掌握“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的基础动作,并开设《瑶族文化史》《非遗保护伦理》《长鼓舞仪式功能研究》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舞蹈背后的生态观、宇宙观。在就业环节,定向生需签订6 年服务协议,期间由县级非遗中心每学期开展1 次教学成果评估,以此突破“个体依赖”的局限,实现从“一个人的技艺”到“一群人的知识”的代际跃升。

2. 以“文化本真性”为核心开发课程资源

长鼓舞课程的开发应构建三层资源体系,基础层需联合瑶族文化研究会、非遗保护中心等学术机构组成“教程编撰委员会”,共同完成《贺州瑶族长鼓舞教程》的编撰工作。教程编撰需以舞蹈功能与形态为依据,通过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整理,对每个动作、每套程式进行“文化解码”[4]。实践层需通过具体课程转化为学生的文化认知与技能,小学阶段以“动作模仿 + 道具制作”为主,构建“趣味化”课程模块;初中阶段引入“节奏训练 + 队形编排”,构建“协作化”课程模块;高中阶段侧重“文化解读 + 创新改编”,构建“研究化”课程模块。拓展层需建设“数字长鼓舞”资源平台,形成“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开放学习生态,可利用 3D 动画演示,为“转身踢腿”开发动作分解 3D动画;还可以开发“VR 长鼓舞实训系统”,学生佩戴 VR 设备后可进入虚拟的“盘王节”表演场景并自动生成3D 队形模型。

三、结语

在未来的广西贺州瑶族长鼓舞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持续完善三级课程资源体系,如每年增补传承人口述史中的新发现动作程式,增加“长鼓舞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实验课,运用区块链技术为学生的创新改编作品确权等。同时,学校可与社区合作建立“长鼓舞传习所”,学生可为老人表演长鼓舞或教儿童打鼓,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使长鼓舞校本课程扎根于社区的生活土壤,致力于文化认同的培育,促使长鼓舞在现代化浪潮中始终保持其“活化石”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民族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 参考文献]

[1] 彭建辉 . 山地游耕文明的具身传达:南岭走廊瑶族长鼓舞的生态解码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5(09):1-6.

[2] 梁文颖 . 广西瑶族长鼓舞的历史变迁与当代传承发展研究 [J].文化学刊 , 2025, (06): 123-126.

[3] 李金枝 . 瑶族长鼓舞德育价值的挖掘及传创路径 [J]. 教育观察 ,2022, 11 (11): 60-62.

[4] 赵志明, 敬龙军, 郑立杰, 等. 瑶族长鼓舞的特征与发展探微 [J].体育世界 ( 学术版 ), 2018, (04): 81-82.

课题:2023 年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hzxyzdjg202306),“一核双翼,多维驱动”高校非遗特色的美育模式构建与研究;

2024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411838012 ),项目名称:鼓舞传教——数字化时代的美育发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