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首桃花》艺术赏析与演唱分析

作者

龙雪梅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株洲 410000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林徽因在《一首桃花》中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桃花的美丽。诗中的桃花形象充满了柔美、婉约的气质,体现了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诗歌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桃花的美丽,展现了春天的气息。这首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爱情和生活的热爱,还展示了她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一首桃花》的选题意义在于展示春天之美、强调生命活力、寄托爱情寓意、体现女性视角以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首诗歌是林徽因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内心情感和审美观念的。

1.2 研究现状综述

《一首桃花》是一首描绘春天桃花美景的现代诗歌,展现了林徽因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诗中通过桃花的形象,展示了春天美景的细腻和韵味。诗篇中的语言优美,意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诗歌语言清新、简洁,结构紧凑,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特点。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其中蕴含着林徽因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爱情的渴望。诗中的桃花形象既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关于《一首桃花》的内涵解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诗中桃花寓意着女性的美丽和独立也表现了诗人对流逝时光的感慨和对美好回忆的珍视。总之,《一首桃花》作为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音乐分析法、演唱处理分析法等,对林徽因的《一首桃花》进行深入探讨,力求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 2 章《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

2.1 作曲家介绍

林徽因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闽县,原名林徽因,字微卿,别号帧儿。她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文学家、诗人,是中国一代才女。早年随父移居伦敦,在国外深造学习,后又回国报效祖国,是我们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徽因不仅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上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她也是戏曲、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专家。林徽因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一首桃花》、《莲灯》、《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佳作。林徽因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题材,诗歌创作深受新月派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月派”代表人物。林徽因在1955年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51岁。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才华和激情,她在建筑和文学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林徽因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始终影响着我们后辈,成为我们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2.2 创作背景

林徽因在养病期间创作了许多诗歌,林徽因长相清秀甜美,又富有才气,在她的一生中蹭遇到过三位挚爱,其中他的挚爱知己徐志摩在她养病期间给她送了许多徐志摩创作的诗集,其中包括雪莱、勃朗宁、拜伦等诗人的作品。这些诗集勾起了他们在英伦时光的回忆,这些美丽的诗句给她带来了启发,也因此给了林徽因创作《一首桃花》的灵感来源。当时的林徽因正处于人生中的低谷期,身体状况不佳。在香山养病期间,她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融入了诗歌创作中,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首诗满浸着诗人浓烈的爱美之情,展示了桃花婀娜妩媚之态,体现了林徽因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以及她对艺术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追求。

2.3 歌词内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以桃花为主题,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诗中运用了许多细腻的描绘手法,《一首桃花》的歌词以桃花为主题,通过对桃花的描绘,展现出了林徽因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深期待。“桃花啊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歌词描绘了桃花的嫣红,展现出了一种温馨而美丽的景象,这是对自然美的描绘,也是对生命的热爱的表现。春说的一句话表达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深深期待。“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通过朵露凝的娇艳、对玲珑的字眼、光致和吐息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对笑的描绘,展现出对生活美好的期待。“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这段歌词通过对微风里的颤动和薄唇边的描绘,展现出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总的来说,《一首桃花》的歌词以桃花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了林徽因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深期待。同时,歌词也通过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玲珑的字眼、光致、吐息、笑、生姿的顾盼、微风里的颤动、薄唇边的描绘,表达了爱情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深深期待。

第 3 章《一首桃花》的音乐分析

3.1 曲式结构分析

《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演唱的作品,属于典型的单二部曲式。一共分为引子、A段、 B段、尾声四个部分。其中主要部分是A、 B两个乐段。A段为宣叙调乐段,B段为咏叹调乐段。A段更注重吟咏桃花在静态时的韵味,以此来指代林徽因端庄清澈、传统高雅的形象。A段(13-25)小节,共有四个乐句,4/4拍子,以g小调开始,A段与B段之间有一小段的间奏,作为转调的准备过渡到作用。A段g小调的忧郁情感与林徽因卧病在床时的情感相互映衬。该段主要描绘了桃花的安静和烂漫的状态,歌词以桃花为述说的同时,也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传统女性的形象。B段由g小调转为降B大调,附点与连线较多,连贯的同时也不失动力。节奏也有所变化,从A段的4/4拍转换到3/4拍,交替使用。旋律色彩在此时更加清晰自然,有利流畅,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是一种女性魅力的释放,着重对桃花的动态美进行描写刻画,从侧面烘托了内在的含蓄之美。B段旋律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再速度上加快了节奏,加强了语气记好,使得副歌部分的咏叹调与主歌部分的宣叙调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束之前到歌词“一瞥、一瞥”弱下来,速度减慢,调性转到g小调与开头相互照应。

宣叙调与咏叹调巧妙结合。A段描写桃花的宁静淡雅、B段描写桃花的生机活力。主要以4/4与3/4节拍的交替使用衬托桃花的动静之美。这首歌曲采用了二十世纪赵元任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与中国惯用的民歌小调有所不同。

3.2歌词特点分析

《一首桃花》的歌词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和韵律感。诗人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描绘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歌词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歌词以桃花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了林徽因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深期待。歌词以桃花为象征,描绘了桃花的嫣红、露凝的娇艳、玲珑的字眼、光致、吐息、笑、生姿的顾盼、微风里的颤动、薄唇边的描绘,形象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桃花盛开的春天。 “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等,让人仿佛置身于桃花盛开的春天。通过对桃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深深期待。

歌词以桃花为主题,通过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了林徽因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深期待。

第 4 章《一首桃花》的演唱处理

4.1 气息的运用

《一首桃花》的气息运用对于塑造歌曲的风格和情感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开头“桃花,桃花”力度为p,要用极具控制力的弱声来演唱,情绪柔美舒缓,演唱时需要保持高位置,同时要控制好气息,要有感情地进入旋律,到“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这就与前面形成了情绪比照,层次清楚。学生在演唱处理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气息,确保声线的稳定和情绪的递进。此外,在歌唱过程中,演唱者要始终保持气息的平稳和充足,不能单纯想着声音而忘记使用气息。气息运用对于塑造歌曲的风格和情感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气息,以确保声线的稳定和情绪的递进。在演唱《一首桃花》时,学生应注重气息的运用,使歌声具有充沛的活力和感染力。气息的控制要恰到好处,既要表现出桃花的娇艳,又要传达诗人的情感。

4.2 咬字的处理

咬字处理是歌曲情感表达的重要环节,《一首桃花》这首歌曲,属于中国民歌,在咬字上不能像唱外文那样去咬字,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在咬字上多用“说”的方式去表达它,咬字上不能太硬,挂住高位置,咬字圆润声情并茂的表达情谊。有些字需要特别强调,例如“朵朵露凝的娇艳”在演唱“朵朵”、“娇艳”等,这是弱起,所以咬字不能太生硬,用说话的口吻表达。“朵”字是一个八度大跳,在唱的时候将气息拉紧,咬字上嘴巴不要大幅度乱动,咬字要内敛与婉约,气息缓缓的流动,需要强调它们的音节和元音,咬字位置靠前,把握字音,以保证声音的明亮和清晰。“娇艳”中的“娇”字,不能过于咬字,不能把字咬死,我们需要处理成一种柔和、甜美的音色,以表达歌曲的浪漫情感。B段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到“在三月的薄唇边”。在这里是整曲的高潮部分,调演唱时需要有足够的力度使歌词的表达更加生动,以保证声音的饱满和情感的表达,同时,要注重情感的传递,使字里行间充满诗意。

4.3 情感的表达

《一首桃花》的情感表达是演唱的关键。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住桃花背后的寓意,以真挚的情感诠释诗歌。学生在演唱《一首桃花》时要理解歌曲背景,歌曲描绘了桃花的美丽和浪漫,阅读和理解歌词,了解歌词中桃花的美丽的赞美。在演唱《一首桃花》时,学生可以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辅助情感表达。演唱“朵朵露凝的娇艳”时,学生可以通过微笑和手势来表达桃花的美丽和浪漫。使情绪更加深入。自信是情感表达的基础,只有保持自信,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生演唱《一首桃花》时需要注意理解歌曲背景、理解歌词、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运用声音技巧以及保持自信,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第 5 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通过对林徽因《一首桃花》的艺术赏析和演唱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歌在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诗歌以桃花为载体,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同时有人将人喻为桃花,以桃花来塑造年轻貌美、传统的女性形象,凸现清澈含蓄之美。传递了诗人对生活、情感的感悟。通过对《一首桃花》的演唱处理,在气息的运用上,保持气息平稳的同时,适当控制气息,确保咬字的准确性、力度、音色和位置以确保声线的稳定和情绪的递进。最后,学生演唱时,从理解歌曲背景、理解歌词、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运用声音技巧以及自信,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一首桃花》这首作品的创作采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具有印象派的风格,又具有民族性质,讲述了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些知识分子之间的故事,她与徐志摩有情窦初开的爱情、与梁思成有事业上的共同爱好、与金岳霖真挚的友情。主要以林徽因的个人故事作为主线创作,引用了近代民族的音乐风格。任何一首作品都离不开当时都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通过了解这首歌曲的故事,以及需要处理与表达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学勇.连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艺术特色及演唱表达方式探析[J].刘亦凡.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06)

[3]歌剧选曲《一首桃花》的作品和演唱解析[J]崔雅君.大众文艺,2018(21)

[4]《林徽因》:探索中国歌剧新样式[J].王安潮.文化月刊,2017

[5]咏叹调《一首桃花》演唱分析[J].安童.艺术品鉴,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