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挑战分析

作者

刘楠 张健菲

辽宁通正检测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市 110000

1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物理化学方法

在食品质量管控体系中,酸碱度检测属于基础性检验项目之一。该项检测通常采用 pH 计测量或酸碱中和滴定两种技术手段实施。通过测定样品的 pH 数值,能够准确判定食品的酸碱特性,进而评估其在加工流程及贮存条件下的质量变化规律。以常见酸性食品为例,如果汁、食醋等产品,其标准 pH 区间通常维持在 2.5-4.5;而乳制品等偏中性食品,其 pH 参考值则多分布在6.0-7.0 的合理范围内。

1.2 生物学方法

生物检测技术依托于动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特异性识别物质及其反应特性,凭借其高度专一性、精准度高、响应迅速等显著特点,已成为食品安全监测领域不可或缺的分析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通过待测物与特异性抗体间的免疫学反应,结合酶促催化放大机制实现定量分析。尽管该技术存在抗体制备周期长、检测设备体积庞大且成本较高等不足,但在小分子半抗原检测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生物传感检测体系通过生物识别元件与目标物的特异性结合作用,配合物理换能装置完成信号转换。相比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中耗时的增菌培养、形态学鉴定等繁琐步骤,该技术可借助核酸体外扩增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农药成分、抗菌药物及天然毒素等污染物的高效筛查。

生物芯片技术依托生物分子间的专一性识别机制,将传统生化分析流程微型化集成到芯片载体上。这项技术整合了微生物组学、免疫生物学、微纳制造技术和信息科学等多领域优势,可对核酸、多肽及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大规模并行分析。其检测系统具备通量高、数据维度广、检测限低等特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解析样本中各类生物分子的组成与浓度变化。随着样品制备方法与即时检测手段的不断革新,该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测领域展现出日益突出的快速响应与精确量化能力。

1.3 分子生物学技术

现代食品检测领域广泛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特别是在致病微生物快速筛查方面展现出突出优势。借助核酸扩增等分子手段,能够高效、精准地识别食品样本中的各类病原体,包括细菌性污染物、病毒颗粒及真菌孢子等。在众多分子检测方法中,基于 DNA 扩增原理的 PCR 技术应用最为成熟,该技术在食源性病原体鉴定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检测限和靶向识别能力。

1.4 仪器分析技术

仪器分析手段已成为食品质量监控领域的关键技术支撑,随着分析设备的持续升级,各类先进检测仪器正逐步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环节,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系统的检测数据。当前主流的分析手段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系统(LC-MS)、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以及拉曼光谱检测方法等。其中,LC-MS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及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的筛查工作,该技术充分发挥了质谱检测器的高灵敏度特性与液相色谱柱的高效分离性能,可实现对食品基质中各类化合物的有效分离与精确定量。例如在动物源性食品中,LC-MS 能够检出低至 0.1μg∙kg-1 的氯霉素残留水平。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该技术还展现出多组分同步检测的优势,并具备出色的物质鉴定与定量分析能力。

2 食品安全检测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挑战

食品构成要素呈现高度多元化特征,既包含天然存在的各类物质,又涉及人工添加的多种成分,同时还可能混杂微量污染物。这种复杂的物质组成体系导致其检测过程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不同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分布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像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这类物质,其含量往往极其微量,必须采用超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才能实现精准测定。

2.2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问题

随着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高通量检测设备与自动化分析系统的广泛应用,当前食品检测领域面临着大数据的处理难题。如何有效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精准分析,最终得出具有科学依据的可靠结论,已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数据处理工作不仅涉及仪器输出结果的初步解析,更需要对不同检测方法获得的数据进行系统性整合与交叉验证。

3 食品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多技术融合

食品检测领域通常涉及多种分析手段,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物化分析技术以及各类仪器检测方案,这些技术各具特色且存在特定局限性,通过合理搭配能够显著提升检测工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例如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LC-MS)相结合,这种复合型检测策略可同步完成食品样本中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残留的双重筛查。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利用 PCR 技术快速识别潜在致病菌(如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随后通过 LC-MS 对农药残留等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这种多参数检测方式能够全面评估食品的生物安全性与化学安全性。在检测技术协同应用方面,物化技术与生物检测方法的联合使用展现出独特优势。以气相色谱- 质谱(GC-MS)与酶联免疫法(ELISA)的配合为例,该组合系统可大幅提高食品污染物检测的工作效率。其中GC-MS 主要负责痕量化合物的精确测定,而 ELISA 技术则专注于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筛查,二者功能互补形成完整的检测闭环。这种技术融合方案不仅拓展了检测范围,更通过方法学的优化实现了检测效能的整体提升。

3.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

在实施检测流程的过程中会生成海量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与多角度的检测指标密切相关,还涵盖了样本特征、环境参数、过往记录等多元要素。智能算法与大数据技术的协同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此类信息的处理效能,为决策过程提供更智能化的支持。在进行食品质量检验时,可运用智能系统对信息进行自动化解析与特征识别,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智能技术能够从历年积累的检验记录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帮助检验人员发现可能存在的食品质量风险。基于食品中农残指标的专项训练,智能系统具备预测各类情境下农残含量波动的功能,并实时生成检验建议,完成基于信息引导的前瞻性评估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检验效能,还能在风险显现前发出预警,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对食品安全涉及的多元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与深度挖掘,助力监管部门全面掌握食品安全状况。通过对全球食品检验数据的收集与解析,可以研究不同地域食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为制定安全标准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借助对各地农残数据的比对分析,能够识别出可能存在较高农残风险的区域,及时向监管单位发送风险提示,并为制定精准化的食品安全政策提供支持。融合智能算法与大数据的技术平台可通过自动化机制实施质量管控,确保检验信息在可靠性和精确度方面达到标准要求。

结论

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监测领域正经历着显著的技术革新。从实验室环境中的高精度分析仪器到田间作业的移动式检测装置,监测手段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宽。与此同时,检测方式已由单一参数测定升级为多组分同步分析,这些技术突破充分体现了该领域的持续进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智能化监测体系日渐完善,而生物传感技术的不断创新则为复杂样本基质的精确测定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玺钰 , 黎晓阳 . 固定化酶技术在食品真菌毒素脱除中的应用[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16(6):224-231.

[2] 付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探析[J].工业微生物 ,2025,55(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