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教研得方法,转变观念促成长
王玉琴
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丁北幼儿园 江苏 如皋 226571
即时教研背景:
在大班的主题课程“时钟的奥秘”开展期间,孩子们玩时钟、辨时间、学计时,对钟表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天,我到班上,许多孩子手上都带着“手表”,他们开心地向同伴展示着,有的还来向我炫耀。见此情景,老师较为得意。我仔细一看,“手表”虽然颜色、花纹各异,但是造型和材料都差不多,都是用一次性纸杯做的。
我问:“孩子的手表为什么大多数是用纸杯做的?”老师忙解释:“我搜到‘抖音'里用一次性杯子做手工手表的小视频,发在班级群里的。”再走进另一个班,孩子手上或美工区展示的“手表”依然大多数是用杯子做的。再问,答道:“资源共享,我们转发了邻班所发的抖音小视频。”
面对老师在话语中所流露的“资源共享”理由,我产生了疑问:
1.什么样的支持是适宜的?如果孩子想做手表,我们该提供怎样的支持?该如何指导家长开展此类亲子活动?难道不是鼓励幼儿自主收集符合表面、表带特征的材料,鼓励他们做出自己想要的款式、花纹的手表吗?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认可这种理念,也基本能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一次为什么会这样?
2.“授之以渔”何时才能成为教师的本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开展到今天,老师为何还布置这种整齐划一的“作业”?“授之以鱼”的方法依然是惯性思维。“授之以渔”如何才能成为教师在解决问题时的本能反应?
3.怎样才能做到基于思考的资源共享?两个班级之间资源共享没有错。但是这种拿来主义的资源共享,是基于集体课程审议时的研讨?还是基于简单的照搬或跟风?
即时教研实录:
据此,我决定开展一次即时教研。
1.肯定加表扬。首先肯定了老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用心和付出,表扬了孩子们在课程中愉悦的的情绪和丰富的体验。
2.问题与思考。我抛出一个问题:看到大多数是用一次性杯子做的手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Z老师:孩子们做手表的材料太单一。早上来的时候,他们手上都带了昨晚做的“手表”,我还很高兴,觉得大家懂得要认真完成一定的任务了。手表上的花纹各不相同,我觉得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强,家长也很配合,还有些沾沾自喜。现在想一想,觉得要反思了。
S老师:抖音小视频固化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只是模仿视频中的方法用纸杯做手表。视频等同于给孩子提供了范画。
3.追问与反思。我接着追问:怎样才能让做手表的材料不再单一?
L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寻找不同的材料做手表。
J老师:我们不应该只发一种用一次性杯子做手表的视频,可以多发几个供孩子或家长参考。
S老师:如果发几种制作手表的参考视频,还要向家长做解释,这只是供大家参照的,不一定照着视频里的方法做,可以用家里现有的东西做,比一比谁能够妙用废旧物品做出手表。
4.头脑风暴。我请大家在十秒内快速想出一些能够做手表的材料。众人思考后给出答案。
做表盘的材料:瓶盖、彩泥盖子;各种形状的积木(手表不只是圆形的,有长方形、椭圆形等);剪大小不同的纸片;新衣服的挂牌形状各异;各种叶子……
S老师补充:还可以做动物造型、花状的表盘。
做表带的材料:各种彩带;绳子、橡皮筋、发圈;毛根;双面胶用剩下来的纸环;直接在手腕上画手表……
5.拓展与延伸。如果孩子想做手表,我们是布置这种整齐划一的“作业”?还是在美工区或材料区提供足够的材料,鼓励孩子自主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自主制作?孩子现在已经了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除了可以做手表,还可以做什么?我们如何跟进?
L老师:愿意去美工区做的孩子就做,不愿意做的可以不做。
S老师:愿意做手表、钟、沙漏的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做,如果有愿意做日晷的(节气课程中有涉及),我们就帮助他真正去户外做试验……孩子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需要准备的材料要足够多,教师也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动态做好支持工作。
Z老师:如果这样,作品形式会很丰富,孩子的思维会更开阔。
6.提炼与小结。在行动前有思考,做好有准备的环境,注意观察游戏过程中的闪光点或问题点,注重倾听和反思,就能够读懂孩子,从内心深处认同他们的能力。有了这些方法,就无需共享“示范式”的视频资源,也才能挖掘孩子的发展潜能做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在进行集体课程审议时,可以参照这种研讨方式,就不会简单地转发视频、布置作业了。
即时研讨结束,老师们转身离开,脚步轻快。我注意到她们的脸上没有因“手表作业”被“一层层剥竹笋”后的懊恼和沮丧。相反,她们嘴角上扬,脸上映出思维被快速激活后的淡淡绯红。
即时教研引发的转变:
园本教研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应直面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真问题、真困惑,通过有效的研讨寻求适宜的策略,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应做到教研形式不僵化、时间不固定、地点不限,鼓励教师全部参与教研活动,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参研”。
1.沉浸式教研
研讨地点由会议场转移到活动现场。如:幼儿园的小土坡该如何引导幼儿参与改造?小土坡上可以开展什么样的游戏?户外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收集材料到搬运材料再到设置游戏现场,这一过程的价值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主题式教研不再纸上谈兵,而是聚焦于幼儿活动现场,用幼儿的游戏行为说话,提高教师观察、分析与指导的能力。
研讨形式由计划性拓展到即时性。在每学期既定的研讨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教师遇到的问题开展即时性的研讨,提高研讨的时效性。也可采用骨干教师接力主持的模式,沿着问题的方向持续延展,由单次简单的教研转为连续深入教研。此外,教师遇到问题时,可以即时找同伴、骨干教师、园长进行非正式的研讨,提高解决问题的成效。
2.随班式指导
关注点由集体活动转向一日生活。业务园长每周至少两次进班进行伴随式沉浸指导,观察教师在半日活动过程中的组织策略、指导语言和幼儿生活状态、游戏水平,实录班级教师、幼儿的活动情况,对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对班级的计划与组织、游戏活动、环境创设、生活环节、资源管理、种养殖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分析,帮助教师提高一日活动的组织能力。
话语权由权威指导变为切磋交流。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常常发现积极参与研讨、思维活跃的总是固定的几位老师。随班式指导中,现场式、小范围的互动让参与对象思路清晰,对话有效。因此,我们采取对话式、头脑风暴式、游戏随机式等策略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切磋交流,鼓励教师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教师在交流中发现问题、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