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我能解决问题”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实践

作者

郑彩凤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小学,广东 惠州 516001

摘要:“我能解决问题”法是通过对话方式来帮助孩子掌握一种思考方式,并以此解决问题,包括“明确问题所在、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四个部分。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我能解决问题”法,促使同学们从“制造问题的人”变为“解决问题的人”,从“被管理者”变为“主动管理者”,既减少问题的发生,又促进已发生问题的解决,能有效增强学生主动解决同学间矛盾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在班级管理中如何用好这一方法,重点是培养意识,养成习惯;加强指导,掌握技巧;灵活运用,形成风气。

关键词:“我能解决问题”理念;班级管理

小学生低年级段因为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和同学相处时缺乏经验,导致同学间经常发生矛盾和问题,发生问题后,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往往都依靠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解决。这学期笔者任三年级班主任,恰巧这学期学生也通过抽签方式重新组班,全班同学来自原来二年级的六个班级,他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来到我们这个班集体,面对着大部分的陌生同学,因为互相不了解,同学们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大家都抱着不能吃亏的心态,往往一件小事或不小心的身体接触都会引起一场口角或打架事件,整个班就像一盘散沙。面对每天的这么多“告状”,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焦头烂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我从《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得到启发,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了“我能解决问题”法,促使同学们从“制造问题的人”变为“解决问题的人”,从“被管理者”变为“主动管理者”,既减少了问题的发生,又促进了已发生问题的解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方法介绍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是由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和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著作,主要内容是运用“我能解决问题”法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我能解决问题”法是一种特殊思考方式,通过鼓励孩子思考来解决与他人相处时遇到的日常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默娜教授经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以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思考的人,比起那些不能这样思考或还没有学会这样思考的人来说,更容易取得成功,并且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其最重要的特点,不是教孩子思考什么或者做什么,而是教孩子如何思考,从而让他们能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那样做。[1]

“我能解决问题”法是通过对话方式来帮助孩子掌握一种思考方式, 对话内容可以做得精简一些,关键是要教会孩子掌握思考的技巧,让这种技巧成为一种习惯,并熟练运用这一技巧解决问题。

2 方法实践

2.1 培养意识,养成习惯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我首先从培养学生主动接受和掌握运用这一方法的意识入手。通过组织学生对这一方法的内容、作用、方法技巧进行学习,讲一些有效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方式让同学们意识到:如果大家都掌握这种思考技巧了,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才会变得更少,班级氛围才更和谐。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我围绕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与学生进行谈话,帮助他们练习思考问题、考虑感受、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后果,让他们形成一种思考习惯。慢慢地班上的“告状”少了很多,他们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更多地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体验到了这个办法不行的话就用另一种办法试试。平时工作中,我经常表扬能使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经验,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

2.2 加强指导,掌握技巧

“我能解决问题”法是一种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在同学们具备这一意识的基础上,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的能力。我经常在处理完学生的冲突或打架事件后,对这一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并把该事例作为典型在班上组织“我们一起解决问题”的主题班会,按照“我能解决问题”法的步骤让同学们一起讨论,指导学生掌握技巧。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同学们对“我能解决问题”法已经非常熟悉,很多同学遇到问题时往往不需要提示都能熟练使用这一技巧:思考问题--感受--后果--解决的办法,他们的性情也因此变得更加沉稳,会更多地冷静思考,整个班集体的氛围变得没有之前那么躁动。

2.3 灵活运用,形成风气

古人云:“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事不三思终有悔”。“我能解决问题”法主旨是培养孩子的思考技巧,一个经过“我能解决问题”法训练的孩子思维会更活跃、情绪更稳定,在校他更能理解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他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肯定会更好。[1]  因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他都不会害怕问题,而是主动开动脑筋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想到这些,我觉得这么好的方法不仅仅用来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我还要教会同学们将这种思考的技巧用在学习上和班级管理上。平时,我还注重通过在班级黑板报呈现“我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图,组织大家诵读“我能解决问题”的口号等形式,在班上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形成这种正能量的风气,班级管理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

3 要注意把握的问题

3.1 转变观念,相信学生

首先,克服“老师是管理者、学生是管理对象”、“依靠学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越弄越糟”的意识,以及全权处理的观念,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同时,树立起“老师是解决问题的主导者、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和掌控下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

3.2 讲求方法,遵循规律

这一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认真学习领会好基本理论和方法,不能光凭经验办事。遵循规律,严格按照方法步骤逐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同时把握有效解决问题的底线,既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不能完全当“甩手掌柜”,要实时掌握问题的发展,在学生尚不具备能力的情况下,及时介入处理问题。

3.3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也需要一个过程才能看到成效,有要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有“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思想,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急功近利、短期没有看到效果就放弃。

参考文献:

[1] 默娜·B.舒尔  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