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BIM 的水利工程测绘数据集成与可视化管理研究

作者

龙健

山东鸿禹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枣庄 277500

一、引言

水利工程规模大、周期长,涉及海量测绘数据。传统管理模式下,数据分散、信息孤岛等问题突出,制约工程建设与管理效率。BIM 技术作为数字化管理工具,能整合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实现测绘数据集成与可视化,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新契机。研究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对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意义重大。

二、BIM 技术概述

2.1BIM 技术原理

BIM 以三维数字模型为载体,集成工程全生命周期几何、物理、功能及管理信息。通过参数化建模,精确定义工程对象属性与关系,全面反映水利工程实际情况。

2.2BIM 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优势

BIM 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多方信息集成共享,提升协同效率。其三维可视化与模拟分析功能,可直观展示工程各阶段状态,优化设计、预判施工风险、辅助运营调度。同时,支持各专业协同设计施工,减少冲突与重复劳动,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

三、基于 BIM 的水利工程测绘数据集成

3.1 数据集成框架构建

以 BIM 模型为核心,构建水利工程测绘数据集成框架。地形测绘数据经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采集后,通过点云处理与建模技术,转化为 BIM 模型中的地形表面,为工程布局提供地理基础。地质勘察数据依据钻探、物探资料,在 BIM 模型中分层构建地质实体,直观展现地层结构与岩土特性,辅助基础设计。水文监测数据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借助物联网技术经数据接口接入 BIM 平台,与水利设施建立逻辑关联,实现水位、流量等参数的动态展示。同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编码体系,对各类型数据中的工程对象进行唯一性编码,规范存储格式与更新规则,确保多源数据在 BIM 模型中精准关联、高效整合。

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采用 IFC 标准解决非 BIM 格式数据的兼容性问题,利用 IFC 数据转换工具,将 CAD、GIS 等格式数据的几何与属性信息,映射至 BIM 软件可识别格式,实现数据无损传输。基于语义网技术构建语义关联机制,深入分析地形、地质、水文数据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定义统一语义模型,明确数据元素的概念、属性及关系,在语义层面链接分散数据。例如,查询地形数据时,可自动关联显示对应地质结构与水文特征,使 BIM 模型不仅呈现几何形态,更蕴含语义信息,为工程决策提供全面支持,显著提升数据协同效率与利用价值。

四、基于 BIM 的水利工程测绘数据可视化管理

4.1 三维可视化展示

利用 BIM 技术构建水利工程三维模型,通过材质赋予、光影渲染等处理,逼真呈现大坝、渠道、电站厂房等设施的空间布局与结构细节。地形测绘数据以三维地形表面融入模型,借助颜色渐变、等高线标注直观展现地貌起伏;地质勘察数据通过创建分层实体模型与剖面剖切功能,清晰展示地下岩土层分布;水文数据则通过动态流线、水位色阶等可视化方式,实时呈现水流路径与水位变化。工程人员可通过旋转、缩放、剖切等交互操作,从多视角观察工程全貌,快速掌握地形、地质与工程设施的空间关系,为设计方案优化、施工交底提供直观依据。

4.2 实时数据监测与分析

在水利工程关键部位部署水位、流量、位移、应力等传感器,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并通过物联网传输至 BIM 平台。平台将实时数据与模型中预设的设计参数、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数据分析算法与阈值判断机制,当水位超警戒值、结构位移异常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短信推送等预警功能。例如,在水库大坝监测中,一旦坝体渗流数据偏离正常范围,系统立即生成预警信息并定位异常区域,辅助管理人员快速判断风险,及时制定应急方案,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控与安全预警,有效提升工程运维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五、应用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达 28 亿立方米,涵盖混凝土重力坝、地下电站、船闸等复杂设施,坝址区地形起伏剧烈,地质条件包含断层破碎带与岩溶发育区。为解决传统测绘数据管理效率低、协同难的问题,项目引入 BIM 技术,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测绘数据管理体系。

5.2BIM 技术应用过程与成果

项目前期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结合地质钻探数据,构建含地形、地质结构的三维 BIM 模型。设计阶段,多专业基于同一 BIM 平台协同设计,通过碰撞检测优化大坝与电站的空间布局,减少设计变更 23% 。施工阶段,将 BIM 模型与进度管理软件关联,利用 BIM5D 技术实时监控施工进度与质量,通过可视化交底使施工效率提升 18% 。运营阶段,在大坝关键部位部署 120 余个传感器,将位移、渗流等监测数据实时接入 BIM 平台,实现结构安全动态可视化分析,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5 分钟内。

六、基于 BIM 的水利工程测绘数据集成与可视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6.1 技术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当前水利工程 BIM 应用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地区、单位的数据格式、建模规则差异显著。例如,部分项目采用地方 GIS 数据标准,与 BIM 通用的 IFC 格式无法直接兼容,导致地形测绘数据难以高效集成;模型精度分级、信息交付标准的缺失,使得设计、施工阶段的数据衔接混乱。对此,需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软件厂商与大型企业,制定涵盖数据采集、模型构建、信息交换全流程的技术标准。

6.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水利工程测绘数据涉及国家水资源战略布局与基础设施安全,一旦泄露将造成严重后果。某流域水库群 BIM 管理平台曾因未对监测数据加密,导致水位数据被恶意篡改,影响防洪调度决策。为此,需构建“端-管-云”全链路安全体系:在数据采集端采用硬件加密芯片,确保原始数据安全;传输过程中运用国密 SM4 算法加密,配合虚拟专用网络(VPN)防止数据窃取;云端部署访问控制权限分级系统,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操作可追溯。同时,制定数据泄露应急响应预案,定期开展攻防演练,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七、结论

基于 BIM 的水利工程测绘数据集成与可视化管理,革新了传统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成效显著。尽管面临标准、安全、人才等挑战,但通过针对性策略可逐步解决。未来,BIM 技术与新技术融合,将推动水利工程智慧化管理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腾蛟, 郭振华. 水利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模型世界,2024(30):150-152.

[2]章云可.水利工程测绘中 GlS 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0):4928-4929.

[3]向姝,刘松,邸国辉.顾及细节特征的水利BIM 模型轻量化方法与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5,48(3):187-190.

作者简介:龙健(1987.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滕州市现供职单位全称:山东鸿禹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职称:副高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测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