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地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施困境及对策

作者

张卫娟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农村地区缺乏教学资源,道德教育缺失,农村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滞后,除此之外,农村的孩子缺乏家庭教育,使得农村地区的班级难以管理。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地方,学校中有着众多学生和教师,而班主任可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改善农村地区这一现状。本文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给农村地区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村地区   班主任   教育

1 引言

随着城乡结合,农村学校的学生流失严重,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生源的急剧减少,有的农村学校面临撤销或合并的情况,甚至有的已经撤销,这就给一些偏远农村的教育造成了困难。但是对于一些贫困的偏远山区家庭,农村学校在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依然不可替代。除此之外,由于各种家庭原因,农村学生的心理和情绪都较为敏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农村孩子多数由祖辈代养。祖辈的溺爱以及父母的忽视,导致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失落感严重,认知不合理,自我意识比较强。这导致了农村学校的班级凝聚力不强,学生之间缺少关爱交流。

2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困境

2.1 农村地区的道德教育缺失

农村教师认知程度不足。身兼多职的老师只是拿着上道德教育课的时间来教授文化课,并没有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口号打的响亮,但是真正意识到道德教育重要性的教师并不多,很多班主任认为道德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应该讲解的内容,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帮助不予教授,甚至有的只是在上课的时候一带而过,并没有精心地寻找道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践行方法。

2.2 家长陪伴缺失,缺乏家校合作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陪伴、照顾孩子。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心理和文化教育,亲情缺失,学习较差,性格也有缺陷。当祖辈成为监护人,“隔辈亲”使得祖辈溺爱孙子、孙女,缺乏教育意识。这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自己只管负责让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抱着只是让孩子平安长大的态度。甚至有的家长对于学校的反馈不予理会,反过来责怪学校教育不当、班主任不负责任和任课教师能力不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即使是外出打工或者是祖辈代养,也要注重对孩子的全方面的发展,加强与学校沟通合作,共同协助班主任培养孩子。

2.3 农村地区班主任管理理念不正确、方式滞后

因为农村的学生没有经济条件以及背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便成为了农村学校的教条。一些班主任将班级管理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忽略对学生其他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没有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甚至部分班主任做不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重视。

3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原则

3.1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这不仅可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农村,班主任往往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学生害怕班主任,不愿与班主任沟通。由于生源流失,农村的班级规模一般不会太大。因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要充满人文关怀,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结合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分析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征,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有一种亲切感,充分尊重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2 注重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因为农村地区孩子多集体意识不强,这些学生的个体意识很强,在班主任组织班级事务的时候表现得不积极,什么事情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可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而是细心、耐心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在同学的互帮互助中获得家的感受,从而将班级视为“家”,获得归属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与责任感。

4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对策

4.1 加强建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在校园里,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社会这个大环境,还没有形成较为正确的三观,且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思想品德。又因家长教育缺失,农村地区对道德教育不太重视,班主任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要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营造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积极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素养与品德。班主任可以通过设立“争当小雷锋”、“我是小能手”等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好胜心的促使之下说好话、做好事。提高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学习积极性,为班级管理中的道德教育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4.2 发挥榜样作用

小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人与神俱来的一种能力[3],因此家长、教师作为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促使学生进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当班主任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时,班主任自己也要达到同样的要求。例如,当要求学生礼貌待人时,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不对学生大喊大叫,当学生向教师问好的时候,教师也要礼貌回应,而不是忽视学生的问好。

4.3 加强家校合作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家长不能因为农活、外出打工等原因当一个甩手掌柜,因为学生在家里和在学校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而且家长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班主任要努力搭建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采取定期交流和随机交流的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可以家访。班主任可以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家长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内容和计划,有效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成果,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总结

本文就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农村地区学校偏远、教育资源缺乏,在这些地方的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内心敏感而单纯,其学习以及身心的发展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这导致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农村地区道德教育缺失、家长不配合教育工作却给了班主任很大的难题。因此,本文就这些难题提出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此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学生融入社会大环境做好铺垫。

作者简介:张卫娟(1998.01-),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人,汉族,研究生在读学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