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寇春丽 王娟娟

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 山东省东营市  257029

引言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领域中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临床综合征 , 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 , 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挑战。近年来 , 较多的研究关注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管理中的应用 , 如标准化运动康复训练 , 其通过科学的运动方案和个体化的训练计划 , 有望在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 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

运动训练使心血管系统出现一系列积极的生理适应现象,从根源上改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受损的心功能。

(一)提升心脏泵血功能与逆转心室重构

有规律的运动训练可使静息及次极量运动时的心率降低,并且加大每搏输出量,以此提高心脏工作效率。长期持续运动可引发心室肌产生生理性肥厚,调节心室壁的应力与张力,推动心脏实现“反向重构”,也就是左心室体积减小、形态渐趋正常,使射血分数(EF 值)有一定提升,该过程可起到延缓甚至局部扭转心力衰竭病理进程的作用。

(二)改善血管功能与降低心脏后负荷

运动训练作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最有效的非药物办法之一,它能够推动一氧化氮(NO)释放,引发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进而降低心脏后负荷 [1]。运动可增加骨骼肌毛细血管的数量,促进外周血液循环并优化氧气利用的效率,营造利于心脏工作的外周条件。

(三)优化神经内分泌调节

慢性心力衰竭的特征表现之一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过度以及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失衡。运动训练已被证实可有效降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等有害神经激素含量,让自主神经平衡得以恢复,缓解这些因子对心肌的直接毒性及促进重构的负面作用。

二、 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显著增强运动耐量与减轻躯体症状

通过增强最大摄氧量( ΔVO2max )、无氧阈值以及骨骼肌功能,患者活动能力明显增强,以往易引发气促、疲劳的日常活动(爬楼、步行、做家务)变得容易掌控,躯体症状获得有效减轻,身体能力的恢复是增强患者生活信心与独立性的关键。

(二)缓解负性情绪与改善心理状态

疾病造成的活动受限以及对预后的忧虑,往往使 CHF 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运动训练可成为情绪释放的渠道,推动内啡肽等快乐激素分泌 [2]。伴随身体状况的好转以及自我掌控感的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负面情绪明显缓和,心理抗压能力增强。

(三)促进社会参与与改善整体健康感知

活动能力恢复让患者更有意愿且能够再度投身家庭活动、社交往来与娱乐项目,减轻了因患病造成的社会隔离现象,全方位的身心优化最终演变为对自身健康状态更积极的评判和更高的生活满足感。

三、 运动训练的实施方案与核心原则

(一)全面基线评估与个体化处方

开展运动康复前,要对患者做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这是保证运动安全的重要保障。除实施常规体格检查与采集病史之外,还需开展心肺运动试验(CPET)等客观功能测评,准确把握患者心肺储备能力、运动耐受力及潜在风险,进而科学界定其安全有效的运动范围。通过心电图、血压监测等指标,判别患者运动期间可能产生的异常反应,为制定科学安全的运动方案提供支撑。

在完成风险评估后,运动处方的制定需严格依照个体化原则,需全面考量患者的实际临床状况,包含心功能分级、是否有合并症,以及个人运动偏好和实际条件。依据此情况为其专门定制运动的类型、强度、频率以及持续时长,比如推荐每周进行 3 - 5 次、每次持续 20 - 4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安排 3 - 5 次,每次时长 20-40 分钟。此外,还建议结合抗阻训练,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运动本领,最终实现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

(二)运动内容的多模式组合

一套完整的运动计划应囊括三个核心要素,共同助力全面提升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生理功能,比如步行、踏车、游泳的有氧运动,是改善心肺机能的重要途径,可显著提高峰值摄氧量( VO2peak )和运动耐力,延缓疾病恶化。抗阻训练(借助弹力带、小哑铃这类器械)意在提升肌力与增加肌肉量,应对CHF 患者常出现的肌肉萎缩与乏力状况,这对改善患者开展日常活动的能力十分重要 [3]。呼吸肌训练(例如腹式呼吸)与柔韧性练习(比如静态拉伸)作为关键补充,分别对缓解气促症状和维持关节活动度有益,增强整体运动的舒适感。

(三)长期坚持与安全性监护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从运动训练中获得的益处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和“可逆性”表现,这说明运动效果与运动总量(包含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存在紧密联系。只有达到一定的“剂量”,才可充分引发心肺和肌肉功能的适应性改善。若终止训练,先前取得的功能改善(峰值摄氧量、肌肉力量)会慢慢消失,这充分显示了长久坚持规律运动对维持治疗效果、打破疾病恶化循环的关键意义。

为了保障运动安全性,尤其是刚开始运动、属于高危群体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需在专业人员监护下开展运动。在对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实时监测时实施运动训练,从而及时察觉心律失常或缺血性改变等风险。尤为关键的是,要预先教导患者辨认并恰当处理预警信号,如运动期间或结束后出现异常胸痛、眩晕、心悸以及过度或呈进行性加重的气促,加强监护与实施患者教育同步推进,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保障安全并助力患者收获运动的长期健康益处。

总结:心脏康复运动训练之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非普通的体力活动,而是有着坚实循证医学依据的高效治疗方法。它凭借多靶点作用机制,不但能切实增强患者心脏泵血能力、扭转不良重构状况、优化神经内分泌调控,又能稳定病情、提升预后效果;能进一步全面增强患者运动耐受能力,舒缓心理压力,提升社会融入度,最终明显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武文娟 . 运动康复护理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分析——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J]. 世界中医药 , 2024, 19(4):I0002-I0002.

[2] 徐建辉 , 王婷婷 , 张平 , 等 . 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 2024, 16(12):1524-1526.

[3] 刘雅恬 , 洪洋 . 家属赋能干预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J]. 世界中医药 , 2023,18(22):I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