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彝族《铃铛舞》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

袁继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 615000

摘要:研究彝族铃铛舞的艺术特征,剖析铃铛舞在彝族丧葬中的表现形式,解读舞蹈语言符号中蕴含的价值,并从多角度、多层次指出铃铛舞的传承及发展措施,发挥铃铛舞在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彝族铃铛舞;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彝族铃铛舞是我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彝族铃铛舞是以丧葬祭祀为主题舞蹈形式,在民间传统舞蹈中十分罕见,所以铃铛舞不仅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代表,更蕴含了特殊的文化内涵。铃铛舞经过漫长的发展及演变,承载了我国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彝族铃铛舞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传承进行研究,对保护贵州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

1 彝族铃铛舞的艺术特征

歌舞是彝族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彝族能歌善舞的特征。铃铛舞作为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留存了原始时期古朴的民族风俗,不仅具有独特的舞蹈魅力,还具有极具张力的艺术魅力。

1.1 柔刚相融

彝族铃铛舞的舞者以男性为主,这是因为铃铛舞起源于战争时期,士兵都为男性,随后演化为丧葬仪式中护送亡灵回归栖息之地的舞蹈,舞者仍为男性。由于男性舞者动作刚劲拙野,所以铃铛舞在艺术表现上以刚为主。铃铛舞表现过程中,需将舞者的腰部作为发力的中心,舞者双手转动,舞步均须在腰部的发力下统一完成。铃铛舞表演过程中,舞者双手上下摇动铃铛,腰部和腹部位置来回转动,舞者躯干位置前屈后伸,在脚步的移动下完成一系列舞蹈动作。上世纪六十年代,铃铛舞舞团赶赴日本巡演,此次巡演首次加入女性演员,让舞蹈刚柔并进,让其具备了舞蹈的表演性

1.2 随地随演

彝族铃铛舞对表演场地没有要求,仅需在空旷平整的区域表演即可。但是铃铛舞对道具的要求较高,舞蹈人员需持有铜制的铃铛,舞者中间手握的部分需是直径为两厘米的铜管,管状两端为三到七个小铃铛,整个道具长度约为二十五厘米。在铃铛舞表演过程中,可通过急促或缓慢的舞动铃铛让舞蹈的动作协调统一,可渲染出独特的气氛,为铃铛舞增添了艺术气息,凸显彝族文化古朴与坚韧4的特点。

1.3 乐舞相融

彝族铃铛舞在表演过程中是歌舞相融的,舞蹈人员左右手表演不同的动作,右手拿着铃铛,左手拿着彩带。常规而言,舞蹈人员将领导作为节奏,配乐作为鼓点,随着铃铛的舞动在其中加入唢呐。铃铛舞表现队形十分多变,可根据表现情况随时改变队形,参与铃铛舞的舞蹈人员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踩出对应的舞步,让节奏整体统一。

2 彝族铃铛舞文化传承措施

2.1 加大铃铛舞宣传力度

政府机构需认识到彝族铃铛舞的文化价值,从政策方面重视铃铛舞文化的,利用新闻等各类媒体宣传铃铛舞,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铃铛舞,主动保护铃铛舞文化。与此同时,需借助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发挥铃铛舞本身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让人们认识到传承及保护彝族铃铛舞的价值。此外,需注重彝族内部的开发,让彝族人们转变思想,主动保护铃铛舞文化,认识到铃铛舞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借助行动发展铃铛舞文化。

2.2 加大铃铛舞研究力度

我国彝族铃铛舞的理论研究与文化传承的需求相比具有一定滞后性。为了保护彝族铃铛舞文化,需整理及挖掘铃铛舞资源,结合市场开发推广、深层次研究等方式发现铃铛舞在不同层次的文化或艺术价值。彝族铃铛舞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利用此类潜在资源转变为现代资产是铃铛舞保护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需让铃铛舞向现代化、社会化及产业化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资源。铃铛舞保护中需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及方法进行研究,结合不同部门及学科对铃铛舞进行综合性研究,注重铃铛舞的溯源及思想剖析,解读铃铛舞的文化内涵及功能作用,建立适用于铃铛舞文化保护的理论体系,制定铃铛舞保护战略。通过文字、图片及视频等方式保留与铃铛舞相关的资料,让铃铛舞迈向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为铃铛舞文化的弘扬及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3 创编铃铛舞健身操

铃铛舞健身操,是根据我国传统的“铃铛舞”创编而成,包含热身、扭腰、踢腿(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甩头(甩起来,像旋转)、小跳(根据音乐节奏进行原地小跳)等动作。创编铃铛舞健身操的目的是让铃铛舞走向校园,让铃铛舞从原始的体育形态迈向现代的体育形态。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将铃铛舞教材化可发挥铃铛舞的健身价值,在铃铛舞中融入时代要素可 赋予其新的底蕴。结合现代体育方法及理论对铃铛舞进行创编,结合运动、技术、规则等和现代体育接轨。经过教材化处理的铃铛舞可拥有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让其与社会性传播接轨,构建系统化传播体系。在创编铃铛舞健身操时应开发以学校为基础的材料,以弥补学校体育因缺乏空间和经济发展而受到影响的事实。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育,为保持民族传统和发展独特身份提供了机会。通过进入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可以获得保持传统和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实现铃铛舞的保护与传承。

2.4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及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发彝族铃铛舞旅游观光区、商贸区等可拓宽铃铛舞文化的保护路径。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可弘扬铃铛舞文化,同时也可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铃铛舞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舞蹈以人体动态形象表现文化,经过艺术化处理后,舞蹈内容健康朴实。借助文化旅游,可为铃铛舞传承提供一个适宜的窗口。在开发铃铛舞文旅项目时,需结合铃铛舞特征、彝族文化及游客需求,将铃铛舞和旅游、观光、节庆等融合,打造特色文旅区。

结语:

彝族铃铛舞的研究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其蕴含的艺术及文化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了传承及保护铃铛舞,需开发特色文旅项目、加强政府宣传,让铃铛舞站在民族文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杨建美,赵惠,许永乾.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23,8(01):101-103.

[2] 龙倮贵.彝族传统神鬼魂信仰及其文化意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6):93-100.

[3] 胡泽湘,李泽琼,陈海莉,王龙. 彝族铃铛舞的创意改编及其实验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5):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