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周昕怡

江苏省常熟淼泉幼儿园 215532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幼儿园场域,基于合作学习与角色分配视角,深入探讨劳动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路径。通过对合作性劳动活动分层设计、劳动冲突处理、劳动成果共享,以及角色分配机制的实施、特殊角色创设和家园角色延伸等方面的研究,构建劳动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体系并进行成效评估,旨在为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幼儿社会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合作学习;角色分配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社会性能力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劳动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幼儿园场域中,通过合作学习与角色分配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承担责任,从而促进其社会性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劳动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劳动活动中合作学习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发展的实践机制

(一)合作性劳动活动的分层设计与实施路径

基于年龄差异对合作性劳动活动进行梯度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和合作能力有限,适合开展平行劳动。例如,在班级植物角中,每位幼儿种植一盆小绿植,幼儿在进行平行浇水、观察等劳动的同时,在同一空间中感受到劳动的氛围,初步建立对劳动的认知。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可以开展任务协作的劳动活动。比如在积木搭建活动中,幼儿分成小组完成一个大型建筑的搭建任务。幼儿们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搬运积木,有的负责搭建主体结构。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学会了与同伴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适合开展项目共创的劳动活动。例如,开展“小小城市”项目活动,幼儿们共同规划城市布局,设计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协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项目。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劳动冲突情境下的规则内化与社交技能培养

在劳动活动中,幼儿难免会遇到冲突。幼儿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实现规则内化和社交技能的培养。例如,在积木搭建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因为积木的使用、搭建方案等问题产生争议。幼儿可通过自主讨论,共同制定《劳动公约》,如“轮流使用积木”、“尊重他人的意见”等。当再次出现冲突时,幼儿可以依据公约来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逐渐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同伴沟通、协商,提高了社交技能。

(三)劳动成果共享机制与集体认同感建构

建立劳动成果共享机制,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集体认同感。

例如,在班级的种植活动中,幼儿们共同种植的蔬菜成熟后,幼儿一起采摘,并将蔬菜制作成美食分享给全班小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品尝到了自己劳动的成果,还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劳动成果展示在班级的展示区,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成果,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集体认同感。

二、角色分配机制驱动幼儿责任意识发展的行动路径

(一)“动态值日生制度”的精细化实施策略

“动态值日生制度”可以通过岗位分类和可视化工具的运用,精细化实施,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师幼讨论设置不同类型的值日生岗位,如分发餐具、整理图书等服务型岗位、图书角整理、玩具整理等管理型岗位、盥洗室排队引导等监督型岗位。不同的岗位让幼儿承担不同的责任,锻炼他们的能力。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值日生工作,教师可以运用可视化工具。例如,设置“劳动大挑战”打卡墙,幼儿完成一项值日生工作后可以在打卡墙上打卡。同时,建立积分银行奖励系统,幼儿每完成一项工作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小奖品。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特殊角色创设与领导力萌芽培育

创设特殊角色,能够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发挥领导力的机会。例如,当班级里的玩具损坏后,幼儿组建“维修队”,搭建共同讨论维修方案,分工合作进行维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修理玩具的技能,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力。教师可以引导维修队成员定期分享维修经验,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特殊角色的体验中。

(三)家园场景中的角色延伸实践

将幼儿园的角色分配延伸到家庭场景中,能够让幼儿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培养责任意识。例如,通过通过班级群开展“家庭劳动瞬间”活动,鼓励幼儿在家中参与劳动,并拍照记录下来分享到班级群里。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家园劳动联系评价单”,让家长对幼儿在家中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家园共育,让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双重环境中,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三、劳动教育促进社会性发展的支持体系构建与成效评估

(一)教师指导的“支架式”介入策略

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采用“支架式”介入策略,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发展。教师可以采用渐进式放手路径,即全示范→半协助→自主操作的三阶段模型。在活动初期,教师进行全示范,向幼儿展示劳动的步骤和方法;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教师进行半协助,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最后,让幼儿自主操作,独立完成劳动任务。例如,在教幼儿洗手时,教师先完整地示范洗手的步骤,然后在幼儿洗手时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指导,最后让幼儿自己独立洗手。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可以使用观察记录表等过程性评价工具,记录幼儿在劳动活动中的表现,如合作能力、责任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对这些记录的分析,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同时,为每个幼儿建立可视化成长档案,收集幼儿在劳动活动中的照片、作品、反思等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幼儿的成长过程,还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

(三)协同育人生态系统的构建实践

构建协同育人生态系统,整合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劳动教育体验。幼儿园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卖菜体验日”等活动。在活动中,幼儿扮演摊主和顾客的角色,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增强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幼儿园可以组织亲子劳动挑战赛,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劳动,增进亲子关系。

总之,劳动教育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与角色分配,幼儿园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合作能力、责任意识、社交技能等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同时,构建劳动教育促进社会性发展的支持体系并进行成效评估,能够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未来,幼儿园应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正式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