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激励策略探析
张镱凡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城区第四小学 河南 南阳 474500
摘要:小学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学习时期,是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的关键节点,也是影响学生一生思想意识、品格德行的重要时期。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切实地进行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一项重大工作。本文通过深入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与剖析,归纳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激励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受到更多业内人士关注。作为基础学习阶段,小学教育不仅要关注文化教学培养,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养学生的德育能力,以此为以后学好文化知识做好铺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对道德教育思想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够自发自觉地参与德育知识学习。
1 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自律意识和能力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向学生渗透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一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处于发展状态,更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这是对学生进行深入教学的基础。班主任除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以外,应结合实践对学生开展德育引导,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思想,组织学生多参与有关德育教育或者是家国情怀等类型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如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养成尊师重教、主动向长者问好的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意识。如果班主任发现哪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有很好的表现,可以给予学生鼓励和小奖励,或者是授予学生“文明小标兵”等称号,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己的一些良好意识或者正确行为,自己受到了关注和重视,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形成自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从心理上深化严于律己的思想意识。
2 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在小学教学环节,在实施道德教育时,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注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的起伏。小学中年级学生处于向高年级迈进的阶段,学生的思想发展趋于成熟,但自制力仍旧较差,容易受到人或事物的影响,很多情况下学生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就是这种心态造成的。同时,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精神状态很关键,因此,教师要注意及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行为举止,通过学生的一些反常情况推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科学合理的心理引导。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一些反常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活动,或者组织学生观看积极向上的影片和视频,利用正能量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定期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小学中年级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公益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能够通过帮助他人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从而让学生乐于帮助他人和为他人奉献。
3 制定符合学生德育教育差异化的激励机制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激励机制开展德育教育,这与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吻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班主任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制定符合学生德育教育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因为学生在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所以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科学的德育教育激励机制。
例如,对于平日表现很好的学生,班主任可以根据他们的综合表现制定更高的德育教育激励机制等级,给这些学生设定一个更高的激励目标。针对那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表现一般或者是表现不理想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制定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德育教育激励机制,这样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去完成目标。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在德育教育激励机制方面对学生无差别化对待,这样不仅会打击一部分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激励目标,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4 结语
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因此期望获得班主任的认可,而教师对于学生积极良好表现的肯定,也是推进德育教育深化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所以,在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使其在小学时期内形成正确的是与非观念,从而为以后进入初中阶段的德育学习及德育实践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