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与心理教育互生互补
张小利
萧山区空港新城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1227
摘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推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而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推动儿童成长与发展,对于儿童心理层面的健康水平提高也有着非常大的助力。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将劳动教育作为契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行提高,推动儿童获取到身心发展,将劳动教育的内在功能和价值最大化的展现出来。
关键词:劳动;心理教育;幼儿教育
前言
热爱劳动是我国民族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优良传统。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幼儿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做到自强、自信、自理,具备较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独立能力,并可以对幼儿的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等优秀品德进行培养。在现阶段幼儿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来助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让幼儿获取多重发展,让教育的价值得到展现。
1 劳动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作用
1.1 缓解焦虑
当幼儿在经历锻炼和劳动之后,如课外劳动、家庭劳动,可以暂时的让大脑处在放松状态,便于大脑更加灵活的运转[1]。劳动可以让幼儿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对幼儿的思维起到良好的激发和提升的作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大多数的幼儿父母日常工作繁忙,经常性的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大,在心灵深处会缺乏安全感,经常性的出现一些恐惧感和负面心理情绪,对其的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通过劳动可以让幼儿的整个生活变得更为充实,大脑得到放松,对恐惧感和焦虑感进行降低。
1.2 释放快乐
在劳动当中可以让幼儿为了完成一件事情拼尽全力,并且在劳动之后享受到应有的喜悦和自信。在劳动过程当中,能够让幼儿体验劳动的过程,在劳动过后能够让幼儿收获劳动的成果,让幼儿因为劳动而感受到快乐和高兴的情绪。这样就能够让一些不愉悦、不快乐的情感和情绪得到良好的排解。通过劳动教育让幼儿能够享受和释放更多成功和喜悦的情绪。这样就能够在无形当中大幅度的提高幼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的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展现出来,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落实。如,可以开展亲子劳动,拉近亲子关系,使得幼儿“小透明人”的心理得到缓解。可以让姐姐弟弟一起劳动,彼此增进情感,学会互相谦让等,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1.3 预防疾病
劳动也能够让幼儿预防一些心理疾病,对神经症等疾病进行良好预防。据相关的科学调查显示,如果儿童没有长时间的付出实践,那么患有神经症的几率将会大幅度的增加。在现阶段,大部分的幼儿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万千溺爱当中长大,很多劳动都被亲人所代替,在家庭当中也不会有做家务事、家务活的机会。通过劳动教育的良好开展能够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形成劳动的习惯,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动手实践当中,这样就能够让神经症的出现得到预防。
2 劳动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路径
2.1 树立正确观念,落实心理教育
要想真正的展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来助力幼儿本身心理水平的提高,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幼儿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劳动观念进行构建[2]。这样能够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正处在直观思维这一阶段,在教育工作中,假如只是通过空洞的简单说教是很难让其接受和理解的。所以,在现阶段,可以将劳动有效的融合在教学当中,通过各项活动有效开展,让劳动教育得到潜移默化的实行。
例如,在语言活动当中可以对有关于劳动的故事进行引入,如《等明天》、《别说我小》、《懒惰的熊》。在音乐区域活动中,可以将《劳动最光荣》等作品引入进来,让幼儿在了解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要学会劳动的,应该自强自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在体育游戏开展中,可以将《爱劳动》作为主题,让幼儿模仿农民、工人的生产动作,让幼儿能够热爱劳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无形当中就能够让幼儿树立起良好的劳动态度和观念,进一步的增加幼儿的心理水平,让幼儿感受到劳动是一件光荣且愉悦的事情,对于后续教学的开展展现出良好的铺垫作用。
2.2 实行家园共育,落实心理教育
在劳动作为入手点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过程当中,单单依赖于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的教育力量不容忽视,只有对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进行更新,对家园共育进行推动,才能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的展现出劳动的价值和作用,带动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例如,在现阶段,之所以幼儿的劳动观念的形成不够正确,和家长在日常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运用通讯工具、家长会、家访等多元化的渠道,和家长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让家长懂得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当中劳动的重要性。在日常当中,可以鼓励幼儿做家务,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让幼儿投入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当中,让家长能够更好的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这样就能够让社会、家庭、幼儿园在教育上保持目标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劳动的价值和作用。
2.3 开展实践活动,落实心理教育
为了更好的借助劳动让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单单凭借于理论以及园内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突破限制,对周边资源有效的进行利用,对实践活动进行开展,使得教育的效果变得更好。
例如,在保护好幼儿的安全下,可以对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利用,和幼儿一起开展《保护环境,我是垃圾清扫小能手》等活动,让幼儿通过劳动来美化环境,进一步的提高幼儿的心理水平。可以对社区环境进行利用,开展敬老院的帮扶活动;环保工人的一日体验等等,都能够让幼儿在无形当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增强责任意识等等,在无形当中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结论
总之,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追求心理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互生互补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真正的为心理健康教育寻求更加多元化的路径,推动幼儿成长与进步。在其中,主要可以通过树立正确观念、传授劳动技能、实行家园共育、开展实践活动。让心理教育得到落地,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占淑玮,华盼盼. 幼儿园教师社会支持与情绪劳动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6):92-99.
[2] 朱培钰. 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及其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