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学生家庭疏离感的化解策略
颜欣 黄成毅
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2级 重庆 404020
摘要: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任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小学高段学生处于身心巨大变化时期,若这时与家长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容易产生家庭疏离感,若未采取相应对策化解疏离感,便会日益凸显成较严重的家庭问题,进一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探寻家庭疏离感的成因,以及对家庭疏离感给出的对策,重建和谐家庭,关注子女心理健康,与子女共同成长。
关键词:家庭疏离;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一、何为“疏离”
“疏离”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字的“Alienatio”(异化、外化、脱离)和“Alienare”(转让、异化、分离、让异己的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疏离是“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客体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
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处于幼稚转向较为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不平衡,易产生上文两位教授提到的各种行为问题和负面情绪问题即疏离感。“许多因素都会导致疏离感的产生,其中就包含家庭和人格因素”,尽管《家庭教育法》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有时,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给学生带来负面或消极的情绪,加深学生的疏离感。
二、家庭疏离感成因
(一)学生身心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小学高段学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不再刻板遵循规则。学生在拥有自我意识后,开始有意识地探寻新事物满足好奇心,可能因此忽视了学习,此时家长便将学生自我发展中必要的娱乐需求称为是“与学习无关”或“毫无营养”的东西,要求学生改正,并回到他们观念中正确的既定道路。一味否认学生的兴趣和无效说教与学生旺盛的探索心矛盾,使学生感到被束缚,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家长产生敌意,并逐渐排斥和家长交流,疏离感由此产生。
同时,高段学生也在积极寻求独立以此向外界证明自己,希望父母能将自己视为独立的人看待,遇到困难时,囿于自尊心,既想表现自己又不愿意父母进行过的干涉,所以向同伴群体寻求帮助的概率会高于父母,与父母则稍显疏远。
(二)家庭教育观念
随着五育并举、核心素养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提出,家长的教育观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变,但仍有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我们现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包括学习也是如此,所以高年级学生家长在面对升学大事时,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学习成绩上,依旧贯彻智育主义和成绩至上,家长会积极督促孩子学习,甚至会对孩子进行自主增负,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则逐渐减少。当家长不重视他们的内心想法时,学生排解压力未得到良好反馈,便会逐渐排斥甚至拒绝和家长进行对话,长此以往,家长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和学生谈心的机会。
三、化解疏离感策略
(一)重视家庭亲子对话
“话语结构有着构建和解构家庭的能力,即沟通在家庭中起着重要作用”。最直接的改善家庭疏离感的方法便是主动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力度: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在沟通交流时,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语气,尽量以温和亲近的话语进行对话,解除学生对上位者潜意识里的恐惧感,降低父母权威,形成轻松温暖的家庭氛围。随着生理及心理的发展,小学高段学生即将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自己,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出现简单的人际关系问题时,家长应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处理学生的负面情绪,做一个倾听者和交流者,通过对话来开导学生,让学生感到被爱被重视,拉近亲子距离。
(二)改变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也影响着亲子疏离感的产生,正确的教养方式也是化解家庭疏离感的重要方法。Saleh Uddin的主张是“应从严厉/监督、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这三个维度上来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要想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家长首先就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学生观和评价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虽然在成长初期需要借由父母的帮助来构建他们的生活,但高段学生开始有了自主意识,不再完全按照家长的想法而行动,家长应该理解和包容学生的变化,转变自己的看法,逐渐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人格,在接受变化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良好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足够的关爱与理解。小学高段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家长也会受到影响变得更看重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也通常会变成只以成绩或名词为标准,学习固然重要,但不应该将学习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此基础上,小学高段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会是较为积极的,偏向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家长所接受和掌握到的新型教育观念,能让他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做到温柔亲切和换位思考,而不是采取专横、独裁的教育方式,既做到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又创造了一个温暖而又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增强学生归属感。
(三)给予孩子必要尊重
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必要的个人空间,也是有效化解家庭疏离感的途径之一。小学高段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及繁重作业,周末休闲时间可能已经所剩无几,在此情况下,家长若不给孩子的兴趣爱好留时间,还坚持让学生继续报班或刷题,会令学生感觉自己长期处于高压线下,处于被束缚状态,从而开始抵触学习,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产生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出于对家长的讨厌,学生的家庭疏离感也会因此上升。这里的个人空间不仅指学生的休息时间,也指学生的私人空间。高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前期,两性意识也在逐渐萌动,有的家长为了防止学生早恋或是为了避免自己孩子受到伤害,会偷偷翻看学生的日记或是向教师打听在校情况,虽然不可否认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用错了方式,学生可能不会理解家长的想法,也不接受这样的行为,会认为家长侵犯了他的隐私。只有学会尊重学生,学会给予学生个人空间,才能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消减家庭疏离感。
参考文献:
[1]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01):71-77
[2] 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02):158-160.
[3] 段小晓.小学高学段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疏离感及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