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夏永华
博罗县博罗中学 广东 博罗 516100
摘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当今教育新的目标和任务。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标的制定让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得到丰富和完善。高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阶段,而当前大热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的新热点,本文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指导和深化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策略
引言
“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当今教育新的目标和任务,而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提高教育质量势在必行,但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提高质量不等于提高分数”,“提高育人质量必须以德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恰好能起到“以史鉴来、以史化人、以史正风”的作用,尤其是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够建构正确全面的历史认识,更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合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下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要求。因此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
1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其实最早诞生于国外,首先提出这个概念是经合组织,他们定义的核心素养为: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价值,个体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展现了他们的价值[1]。他们的研究报告显示,除了个体自身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核心素养应该还包含创新和自由[2]。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对促进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作用很大。近年来,我国历史学科也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并非常重视核心素养的创新与推进。因此,历史教学要达到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对传统的历史课堂进行改进,无论是教育方式亦或是教育理念,最终渗透培养核心素养。
2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许多老师的教学方式深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学仍旧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方式简单,强调原始经验和教学效果,以“唯分数论”、“唯升学指标论”为最终的评价标准,忽视育人价值;二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差,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易产生思维惰性,忽略对自己的辨析信息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的历史老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升教学技巧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适应自己的特点,积极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3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充分开展并应用史料教学对核心素养的渗透培养
首先,要突出历史史料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史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载体,可以丰富和拓展历史课程教学的内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史料也反映历史事实与发展的结果,使学生易形成“尊重历史事实、辨析历史信息”的思维特点。并且在史料的应用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想,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基于此,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们要格外重视对历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内有骨、课外有肉”。
其次,要明确应用史料教学的目的和策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变迁必须要体现其价值和影响,并且应用的目的要明确,即通过史料的应用来提升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使学生以历史知识为借鉴来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子目“西汉的强盛”为例,当讲到汉武帝采取的统治措施时,先利用课外收集的五则史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丞相入奏事,荐人二千石(郡守)。……上乃曰:‘君除(任免)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等。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让学生发现西汉当时存在的“诸侯势大、豪族膨胀、丞相权重、思想混乱、匈奴犯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举措就简单明了了,然后点出“汉武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利用这种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也渗透培养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所以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有效的融入史料,并合理借鉴史料价值观与思想,采取可行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带动,有的放矢,能到事半功倍地达到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的目的。
3.2 巧妙设计导入环节来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石
有效的教学法是围绕学生而来的,所以教学法的第一件事就是激发学生积极地寻求知识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用问题激发学生发生认知矛盾,从而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渴望,最终引导他们积极地探索新知识。例如在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导入,这样,学生的关注点会全部聚焦于此问题,然后,学生将主动翻阅教科书并且仔细听老师讲课,积极沟通,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解决思想上的疑问。
4 结束语
心理学研究发现高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精心打造课堂教学阵地,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帮助树立良好的个人品格。高质量教育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品格,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课程创新教学,融入核心素养的创新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新鲜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自主性,增强思维创造力,促进未来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2] 吴雁冰.浅谈数学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