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吴紫琼

广州市天河区华融小学,广东 广州 510655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使知识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课文内容;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效率。它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对于语文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思维导图新的定义认为:思维导图是针对线性笔记不足而发明的一种新型的笔记工具,所以可以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线性笔记工具。思维导图因其多样性的色彩、图画和多维度的修饰,能使其表达效率更强烈,更具有趣味性,令人印象深刻。

思维导图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的优势:

1 使知识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课文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传授学生知识,并不是要他记住结果,而是要教育他参与知识建立的过程。思维导图的制作既能帮助学生厘清文章隐含的思路和文脉,使复杂的内容得以系统地凸显出来;又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元解读的开放空间,更好地组织和记忆文本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在预习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知识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课文内容。例如:学习新的单元前,我们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引导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结构有了大概的认知。接着,要求学生在图纸中央,写上本单元的主题,再从中央发散,把各篇课文补充上去。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有了较为系统化的认识。

这种单元整合的方式更是简洁方便,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和系统的理解。

2 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思维导图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对内容的理解,将自己所想象的思维导图创造出来。而且思维导图的结构的活泼、色彩丰富,会更吸引学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效率。

我在二年级的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板书和写作教学过程中。

在教生字“付”字,我以“付”字作为中心词,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字加上部首、减去部首和换部首,分别成为了什么字,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粉笔颜色,挑选自己想到字,上讲台板书演示。学生自信满满地登上讲台,从他们写满激动的表情中,我清晰地感觉到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热情。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学习生字的方法,他们很乐于接受并且印象深刻。

其中,上《泉水》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泉水流出经过的路径(从石缝流出——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上坡的果园——山谷——流入大海),然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的形式把泉水的路径画出来。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有同学用阶梯的形式画出,有同学用桥形图画出,也有的用树状图画出。课文结束时,有的孩子告诉我,他很喜欢这样的画思维导图的课堂,这种感觉就跟上美术课一样开心自在。

此外,在上“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这一写话课程时,我同样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孩子们进行写作。我让孩子们在图画中央画出他们最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然后让他们思考这种小动物的外貌,习性,以及“我”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等,引导孩子们把关键词写在旁边。如:

在这样训练的过程中,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害怕写作课。因为只要对照着思维导图,他们就能将小动物的特点、习性和与动物的小故事写得很有条理,很好地完成了写作的任务。

慢慢的,我发现,他们制作思维导图的构图的形式和概括的凝练度超乎我的想象。

3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人的大脑对图画的记忆更深于对知识的记忆。思维导图是以中心词为基点、关键词为节点发散开来的。然而一篇课文当中,中心词和较多的关键词过于抽象化,这样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而思维导图的以其图形、线条和符号,将中心词和关键词复杂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制作思维导图,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出文章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并找出文章的重难点,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对于阅读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晏子使楚》。授课前,教师展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认识。首先呈现《晏子使楚》的起因:楚王想侮辱晏子显摆自己的威风。接着提示学生:楚王是几次侮辱晏子的?在什么场合下侮辱燕子?结果如何?从而展开接着展示第二个关键点:3次侮辱晏子,分别是进城前,第一次见面,酒席上......在此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补充完善。最后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评价晏子。

课文学习到最后,思维导图也逐步完善。教师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出发,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桃花心木》。在教授课文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作为预习,梳理文章的知识脉络。有的学生以“重要知识点”作为中心词,以“文章”、“原因”、“道理”、“含义深刻句子”、“不能理解句子”等作为节点进行发散,再将各节点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一学习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和锤炼,对文章有了清晰的感知。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对产生各种不同的喜悦和新的发现,在手与脑并用的同时,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让他们感受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比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更加有效率。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对于语文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英】东尼·博赞  巴利·博赞《思维导图》中信出版社2009.4

[2] 张忠艳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