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青年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指导价值研究
杨楠
山东英才学院 250104
引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体系的根本标志,是其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置于社会发展与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地位,强调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正面临诸多社会变革和思想挑战。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中,如何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结合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系统探讨其实践观在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社会、科学规划人生路径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中的指导价值,以期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及哲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其哲学思想的基石,深刻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主导性作用。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活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动的统一过程。从认识论角度出发,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体现出认识的能动性与历史性。从价值论维度考察,实践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桥梁。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既是方法论的出发点,也是实现社会历史变革的动力机制。它突破了以往哲学对抽象思维与形而上存在的迷恋,将理论置于实践之中,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改造路径。
二、当代青年面临的现实挑战与精神困境分析
当代青年正处于信息高速传播、社会价值多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发展的复杂背景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拓展了青年的视野,但也加剧了其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偏差;市场经济逻辑的深入渗透激发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与理想信念的淡化。在教育、就业、婚恋、住房等多重压力之下,部分青年出现了“躺平”“佛系”等消极心态,缺乏历史使命感与实践参与意识。思想的困惑、目标的迷失、行动的迟疑成为影响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障碍。在此背景下,亟需以科学的思想武器帮助青年群体拨云见日、重塑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以其深刻的现实解释力与历史引导力,为青年提供了解读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青年认识世界的价值引导作用
认识世界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科学的认识能力是青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反对脱离实践的主观臆断与经验主义的片面认知,引导青年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在反思中提升理论认知能力。当前,社会信息量庞大,青年极易陷入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陷阱,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有助于青年建立系统、全面、发展的辩证认知框架,正确判断现实社会的矛盾与发展趋势。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科研创新等活动,青年可在具体问题中识别本质,增强问题导向与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认知世界的广度与深度,为科学决策与理性行为奠定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青年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导价值
改造世界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改变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当代青年应当继承这种“改变世界”的历史主动精神,将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通过在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基层服务、科技创新等多元领域的实践,发挥青春活力与创造力。实践观强调“人是自己历史的创造者”,意味着青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塑造者。在社会实践中,青年能够检验和反思自身的理论理解与价值信仰,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和时代担当。
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首先,要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并重,将实践课程纳入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通过大学生社会调研、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促进青年在实践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次,要创新教育载体与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VR 技术、模拟实验等数字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使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体悟实践哲学的深层价值。同时,学校、家庭与社会应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强化实践成果转化与评价体系建设,鼓励青年在各类社会场景中积累经验、培育品格、磨砺意志。
结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不仅是科学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更是青年成长成才、担当历史使命的重要思想指南。本文从实践观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背景与心理特征,深入分析其在青年世界观构建、社会责任感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研究认为,当前青年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与思想迷失,需要以实践为桥梁,促使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与现实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永胜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理解与现实指导意义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21(5):12- 18.
[2] 王洪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J].高等教育研究 , 2022(3):87- 91.
[3] 赵丽. 青年群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价值 [J]. 青年研究 , 2020(7):54- 58.
作者姓名: 杨楠,性别:女,出生年份:1994.5,籍贯:山东济南,民族:回族,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单位全称:,单位所在省、市:山东省济南市 邮政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