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大木偶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邓文建 李丽娟
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 四川南充
一、引言
川北大木偶,起源于四川省南充市,是世界罕见的巨型木偶艺术,以其体型巨大、造型精美、操作复杂、表演生动而闻名遐迩,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奇葩”,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与许多传统技艺一样,在全球多元化的冲击下,川北大木偶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传承人断层、市场萎缩、传播力不足等困境,其生存状态岌岌可危。
在此背景下,探寻其新的生存空间与传承路径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并重。将川北大木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这既能赋予非遗活态传承的新生机,又能为高职校园文化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二、川北大木偶的文化价值及其传承困境
(一)独特的文化价值
川北大木偶的价值是多维度的。首先,其艺术价值极高。木偶身高可达 1.5 米以上,重量逾 5 公斤,五官灵动,眼神逼真,服饰华丽。表演上既能完成穿衣解带、舞刀弄剑、挥毫写字等高难度动作,又能表现细腻的情感,形成了“人偶同台、真假难辨”的独特艺术风格。其次,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社会价值,其发展历程反映了川北地区的民俗风情、社会变迁和审美演进,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最后,它蕴含着深刻的工匠精神,从木偶雕刻、服装制作到操纵表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和极致专注,是职业教育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精神的生动教材。
(二)现实的传承困境
尽管价值非凡,但其传承之路步履维艰。首要问题是传承人断层。学习周期长、技艺难度大、经济回报慢,导致年轻人望而却步,现有艺人年龄普遍偏大,“人亡艺绝”的风险现实存在。其次是受众群体的萎缩。传统演出市场缩小,现代青年对本土传统艺术的兴趣淡漠,使其传播与影响力受限。再者是创新不足,缺乏与现代科技、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与体验,使其难以融入现代生活。
三、高职校园作为传承场域的独特优势
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破解上述困境的理想平台。
其一,资源优势。高职院校拥有稳定的师生群体、丰富的场地设施、一定的经费支持和组织管理能力,能为非遗传承提供稳定的物质和人力保障。其二,教育优势。高职教育强调“知行合一”,与实践性极强的非遗技艺传承模式高度契合。通过课程、实训等方式,可以将非遗技能传授给学生,实现“活态”传承。其三,创新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多学科的专业资源,如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市场营销等。这些专业力量可以介入川北大木偶的各个环节,助力其在新媒体传播、衍生品开发、演出形式创新等方面实现创造性转化,为其注入青春活力和现代气息。其四,文化育人优势。将大木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其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审美理念和家国情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的宝贵资源,有助于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四、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将川北大木偶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多层面、多维度协同推进。
课程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一是开设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川北大木偶艺术鉴赏》等课程,普及其历史、艺术与美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纳入专业课程。在与大木偶关联度高的专业中嵌入项目化教学。如,艺术设计专业可开展木偶头像临摹与创新设计、服饰与道具设计;数字媒体专业可负责大木偶表演的数字化采集、动漫创作、短视频推广。通过“做中学”,实现技艺传承与专业学习的双赢。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建设“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基地”或专题展厅,集中展示其历史资料、经典木偶、演出影像等,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地标和对外展示窗口。在图书馆、教学楼、实训楼等公共空间,设置以木偶元素为主题的雕塑、墙绘、宣传栏,将文化符号融入校园景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感受其文化熏陶,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
依托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优势,探索“非遗 + 产业”的创新路径。与川北大木偶剧院、相关文化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或校企合作基地,共同开发项目。例如,共同开发面向青少年和旅游市场的微型化和互动性强的木偶教具或文创产品;利用 VR/AR 技术开发沉浸式木偶戏剧体验;将木偶表演引入本地景区,开发文旅演出项目,学生可在此过程中参与设计、制作、营销、演出实践。不仅实现了“以产养遗”,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项目和就业创业机会。
五、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推进过程中,需警惕可能出现的挑战:一是“形式化”风险,避免重形式轻内涵,要确保传承的深度与系统性。二是资金保障问题,需积极争取政府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教育项目经费及社会支持。
应对策略在于:首先,学校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建立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其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邀请大师进校园,也鼓励师生走进剧院、作坊研学。最后,注重成果转化与宣传,通过公开演出和媒体宣传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反哺传承工作。
六、结论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保护与传承川北大木偶文化,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重大意义的探索。通过课程、社团、环境、产教融合等多路径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为川北大木偶这一古老技艺培养潜在的传人,并借助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为其创新发展赋能,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有效的“活态传承”。
同时,这一过程也极大地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提升了其文化品位,使学生在精湛技艺的熏陶中感悟工匠精神,在团队协作的实践中培养综合素养,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的深层目标。因此,推动川北大木偶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应对非遗传承危机、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双赢之路,值得深入实践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晓瑶 . 川北大木偶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J]. 文化学刊 ,2025,(07):157-160.
[2]邹颖瑄. 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艺术传播研究[J].采写编 ,2025,(06):33-35.
[3] 吴小丽 . 木偶走向市场的可行性分析——以南充市川北大木偶发展现状为例 [J]. 美与时代 ( 中 ),2017,(02):133-134.
[4] 唐国良 . 文化的坚守与突围——川北大木偶知行录 [J]. 四川戏剧 ,2015,(01):51-55.
[5] 覃敏 , 刘显成 . 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现代转型 [J]. 美与时代 ( 中 ),2013,(12):55-56.
基金项目:2024 年度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川北大木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ND25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