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田华
淄博市委党校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为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淄博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创新推行“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工作机制,组织引导镇街干部主动“上门问事”察民情、听民意,精准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通过“下沉议事”聚民智、汇共识,在基层一线搭建平等协商平台推动问题共议共治,最终实现“一线办事”解民忧、纾民困,将矛盾化解和服务供给高效落实在源头和现场。该机制将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服务,将层级流转转变为现场解决,将单向管理转变为多元共治,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工作机制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 , 全市 88 个镇街的干部共走访 2375 个村(社区)、102 万户群众,帮办促成“微实事”2.8 万件;召开议事会、答复会等3900 余场次,解决问题 1.8 万个,帮助谋划指导发展项目 3100 余个,完善村庄发展规划 1200 余个,发现并储备村级后备力量 2800 余人。近两年,淄博市群众反映乡村基层干部作风效能的投诉同比下降了 39% ,群众满意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入选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2024 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优化“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工作机制,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出三点思考建议。
一、精准化“上门问事”,夯实问事根基
(一)加强走访人员培训
一是开展专题培训课程。组织专门针对上门问事走访人员的培训,涵盖沟通技巧、政策解读、问题分类等方面内容。邀请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心理学专家等进行授课,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形式,提升走访人员与群众有效沟通的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群众诉求,并依据政策法规进行初步判断。二是政策更新与解读培训常态化。定期更新培训资料,确保走访人员掌握最新的民生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等与群众生活和乡村发展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每次政策调整后,及时组织解读培训,让走访人员能在问事过程中为群众提供准确、权威的政策咨询服务,增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
(二)完善问事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
一是信息动态更新与跟踪。对收集到的问事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建立问题跟踪台账。走访人员定期回访问题涉及群众,了解问题进展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对于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满意度调查并记录结果;对于未解决或进展缓慢的问题,分析原因并调整解决措施,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跟进。二是强化信息共享与协同。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问事信息在镇(街道)、村(社区)以及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共享。通过平台数据共享功能,各部门可实时查阅与本部门职责相关的问题信息,协同制定解决方案,避免重复问事和推诿责任现象,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三)拓宽问事范围与对象
一是关注特殊群体与边缘群体。在全面走访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以及因各种原因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增加对这些群体的走访频次,深入了解他们在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精准帮扶。二是深入农村产业主体问事。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产业主体,开展专项问事活动。了解他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收集对乡村产业政策的意见建议,为制定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提供依据,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三是加强与返乡人员和外来人员的交流。积极与返乡创业人员、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以及在乡村工作生活的外来人员沟通交流。返乡人员带回了外面的信息和经验,外来人员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需求,倾听他们对乡村发展的看法和期望,有助于拓展乡村治理思路,提升乡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高效化“下沉议事”,提升议事质量
(一)规范议事流程与规则
一是制定详细议事流程指南。明确下沉议事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包括议题确定、会议通知等。规定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确保议事过程有序进行。二是建立议事规则与纪律。制定议事发言规则,鼓励参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但要避免冗长、重复发言,确保议事效率。明确议事纪律,如参会人员要按时参会、不得无故缺席,不得在议事过程中进行与议题无关的讨论,不得泄露议事过程中的敏感信息等,维护议事会议的严肃性。
(二)强化议事主体参与度
一是提高群众代表参与比例。在确定下沉议事参会人员时,适当提高群众代表的比例,确保不同年龄段、不同利益群体的群众都有代表参与。通过村民自荐、村(居)委会推荐等方式,选拔一批关心乡村发展、有一定表达能力和议事能力的群众代表。二是鼓励多方主体协同参与。除了镇(街道)干部、村(社区)干部和群众代表外,积极邀请与议事议题相关的其他主体参与,如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议题,可邀请交通、水利等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多方主体协同参与,汇聚各方智慧和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全面的思路和方案。
(三)创新议事形式与载体
一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议事。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议事平台,对于一些无法现场参与议事的人员,可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等方式参与讨论。同时,将线下议事过程进行直播或录播,方便更多群众了解议事情况并提出意见。二是打造特色议事载体。结合乡村实际,创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议事载体。例如,在一些有文化传统的乡村,利用古戏台、文化广场等场所开展议事活动,将议事与乡村文化活动相结合,增加议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长效化“一线办事”,保障办事成效
(一)健全办事责任落实机制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与分工。对“一线办事”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责任进行细化分解,根据问题类型和部门职责,明确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责任清单,详细列出每个问题的责任主体、解决时限等内容,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担。二是强化责任监督与考核。加强对办事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回访群众等方式,了解问题解决进展和责任落实情况。将一线办事责任落实情况纳入镇(街道)、村(社区)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干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励干部切实履行办事责任。
(二)完善办事资源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人才支持与培养。建立乡村治理人才库,汇聚农业技术专家、法律工作者、教育医疗人才等各类专业人才,为一线办事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开展人才下乡活动、建立专家服务站等方式,让专业人才深入基层一线,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二是优化物资调配与管理。建立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针对农村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提前储备必要的物资,如救灾物资、医疗物资等。同时,优化物资调配流程,确保在一线办事过程中,物资能够及时、准确地调配到需要的地方。加强物资管理,建立物资使用台账,防止物资浪费和滥用。
(三)构建办事成效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一线办事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乡村发展指标提升情况等方面。问题解决率主要考察各类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办事结果的评价;乡村发展指标提升情况则关注通过一线办事,在乡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如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村庄绿化率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