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作者

张铁军

河北省军区秦皇岛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 066000

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公众民主意识增强,对其财务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的要求不断提高。财务信息公开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存在范围有限、内容不详、方式不便等问题,影响公众信任与单位发展。加强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十分必要。本文分析现状与问题,探讨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提供参考。

一、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的现状

1.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视和推动,事业单位在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事业单位开始主动公开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逐渐丰富,包括财务报表、预算执行情况等。一些地区还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公开平台,方便公众查询和获取相关信息。例如,某些事业单位通过官方网站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一些事业单位还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对公众提出的疑问和建议进行及时回应,增强了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2. 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仍存在诸多问题。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不足,部分单位未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公开财务信息,导致公众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财务动态。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完整,一些关键信息如重大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资产处置情况等未详细公开,影响了公众对单位财务状况的全面了解。信息公开的方式不够规范,不同单位之间的公开格式和标准存在差异,给公众的查询和比较带来了困难。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对信息公开工作不够重视,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公开的信息质量不高。

3. 问题产生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存在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度,公众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容易引发对单位资金使用合理性和公正性的质疑。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财务信息公开和监督,可能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单位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也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事业单位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财务不透明会影响整个政府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因素

1. 法律法规因素

目前,我国关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虽然有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对信息公开提出了要求,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法律法规对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和详细,导致事业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对违反信息公开规定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对信息公开工作不够重视。

2. 内部管理因素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也是影响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部分单位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在信息公开方面,缺乏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人员负责,导致信息收集、整理、审核和发布等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一些单位的领导对信息公开工作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轻公开”的思想,没有将信息公开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影响了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外部监督因素

外部监督力度不足也是制约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因素之一。目前,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的监督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监督力量有限,难以对所有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社会公众和媒体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和手段,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措施

1. 完善法律法规

应加快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等要求,统一信息公开的格式和标准,使事业单位在信息公开工作中有章可循。加大对违反信息公开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救济机制,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当公众对信息公开内容有异议时,能够通过合法途径得到解决。

2. 加强内部管理

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配备专业的人员负责信息公开工作,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信息公开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应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审核机制,对公开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防止出现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绩效考核,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单位的年度考核体系,激励各部门和人员积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3. 强化外部监督

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工作的日常检查和专项督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估和通报。要积极引导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拓宽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如设立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方便公众对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举报和投诉。媒体应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情况的报道和监督,及时曝光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完整等问题,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事业单位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结语

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与信息公开对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公众信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虽有成效,但仍存在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根源在于法规不健全、管理机制薄弱和监督不足。应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细则,强化问责;健全内部财务与内控机制,设立专责机构,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强化外部监督,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引导社会和舆论监督,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多方协同,提升信息公开质量,保障公众知情权,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源效率,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未来需持续创新完善,助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韩亚明 .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与风险防范分析 [J].经济研究导刊 ,2025,(10):76- 79.

[2] 杨静 .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J]. 当代会计 ,2024,(19):48- 50.

[3] 吴炜 .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 [J]. 首席财务官 ,2024,20(19):192-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