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
李会朋
临沂桃园中学 276034
引言
伴随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拓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变成了教育目标里的核心议题。初中时期属于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具备形象化与可塑造性的特点,校园文化所产生的浸润效果格外突出,校园文化身为隐性课程,凭借物质环境的浸润作用、精神价值的引领功能、制度规范的约束力量以及活动实践的锤炼过程,对学生的品德发展造成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不过当下有一些初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如“更看重形式却轻视内涵”、“更关注环境却忽视精神”、“更重视管理却缺少学生参与”等状况,这使得德育所取得的效果和预先设定的目标之间有了差别,本论文以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浙江“朴茂”特色校园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作为基础,同时结合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有体系地探究校园文化里各个要素在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机理,并且给出优化的办法,希望能够为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给予参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之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维度影响
(一)物质文化:作为价值观启蒙的隐性课堂
校园的物质环境借助符号化的呈现方式来传递文化方面的价值,进而构建出一种“无声的德育场”。某初级中学借助“科创走廊”来展示学生们的科技类作品,把“求真务实”这般的科学精神以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浙江的一所学校在校园景观的设计进程中,融入“孝悌墙”“诚信石”这类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依靠视觉符号来增强道德方面的认知。相关研究显示,整齐有序的校园布局能够让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降低 30% ,并且环境美学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十分明显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举个例子,大同初级中学所打造的“科创走廊”,不单单是把学生们的创新成果进行了展示,而且借助作品背后那些饶有趣味的故事,传达出像坚持、合作、责任这类宝贵的价值观,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的过程当中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二)精神文化:作为道德认同之情感纽带
校园精神文化借助校训、校风这类精神标识来搭建集体记忆进而形成具备价值认同属性的“情感共同体”,某初级中学把“育人为本”当作核心的理念开展了“科创 + 艺体 + 人文”这种三位一体形式的课程,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实践过程当中领会责任担当的意义;浙江的“朴茂”文化依靠“朴实做人、茂实做事”这样的校训内容,把传统美德转变为能够实际操作的行为准则。神经教育学开展的实验结果表明集体文化层面的认同感能够促使大脑前额叶皮层被激活进而强化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驱动能力。以某初级中学举办的“科创节”为例,在这一活动里,学生们积极投身科技伦理辩论活动,由此对技术应用过程中道德边界的认识更为深入,并且形成了对于社会责任较为深刻的领悟。
(三)制度文化:对行为规范施加的具有硬性特质的约束
制度文化依靠清晰的行为准则来确立道德的底线,而它的执行强度会直接对德育的实际成效产生影响。某初级中学订立了《学生成长银行制度》,把像志愿服务、诚信考试这类行为转化为具体的积分并且将这些积分与评选优秀、先进等相联系;有一所学校推行“学生自治委员会”制度,借助民主选举、轮值管理的方式来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经过量化分析能够看出参与到制度设计当中的学生群体,他们对于规则的遵守比率相较于对照组提升了 42% ,而且违规行为再次发生的比率降低了 28% 。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环境育人功能,营造“沉浸式”体验德育空间
校园的物质环境有必要同时考量美学属性与教育属性,借助主题雕塑、文化长廊、生态园区这类载体来传达核心价值理念。比如,大同初级中学于校内设立了“科技之星”展示墙,定时更新学生们的创新成果,还搭配了科学家的名言警句,以此营造出一种“创新驱动发展”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校园”,借助AR/VR 设备重现历史场景,提升文化体验的互动程度。比如,借助 VR技术对革命历史场景予以还原让学生于虚拟环境里体会革命精神,进而提升德育的感染效能。
(二)搭建民主制度体系架构,促进师生参与主体性
制度的设计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核心”的准则,借助师生共同商讨、家庭与学校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制定校规校纪。比如,上海的一所学校成立了“学生议事会”,每个月收集学生针对校园管理所提出的建议,并且把合理的意见纳入到制度的修订当中,除此之外,推行“柔性化管理”的模式针对轻微的违规行为,采用“社区服务”的方式来取代惩罚,以此强化学生的道德反思,例如针对迟到、旷课这类轻微的违规行为要求学生参与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切实的行动来弥补自身的过错增强其道德认知。
(三)创新活动实践模式,加深道德体验层次
活动设计应当把“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融合,搭建起一套以“主题式、项目化、跨学科”为特点的实践体系。举个例子,大同初级中学开展了“科创 + 伦理”这样的跨学科项目,在这个项目里,学生被要求在设计智能产品的同时撰写《伦理影响评估报告》,以此来培育学生在技术应用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对社会实践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和社区、企业共同建立了“德育实践基地”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当中锻炼自身的品德。举例而言,与企业携手共同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使学生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当中领会责任以及担当的内涵。
结束语
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借助物质、精神、制度、活动这四个维度的协同配合搭建起了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德育生态系统,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把较为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变为能够让人感知、可以亲身经历、能够实际操作的文化标识,达成从“认知强行灌输”到“价值内在转化”的转变,在未来的相关研究当中,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以下方面的探索:其一数字化技术给校园文化传播途径带来的创新性变革;其二,城市与乡村学校在文化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德育公平产生的影响;其三,在跨文化的环境之下,校园文化实现本土化适应的具体路径。只有不断地对文化生态予以优化,才能够为青少年品德的发展给予长久的动力,培育出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重大责任的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马勇利.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与作用[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3,(05):187-189.
[2]陈学凤.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化发展的深层影响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02):55-57.
[3] 许晓花 .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J]. 学周刊 ,2012,(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