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打击乐重奏曲的艺术特色研究

作者

张如祥

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10

引言: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历史悠久,早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打击乐便作为祭祀、庆典和战争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打击乐逐渐与现代音乐融合,形成了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重奏曲风格。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受到广泛关注,内蒙古打击乐重奏曲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尤其在音乐结构、文化象征和表演实践等方面缺乏深入探讨。

1. 运用多样化节奏组合,增强音乐层次感与动态表现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重奏曲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节奏组合,使音乐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强烈的动态表现,蒙古族传统打击乐以鲜明的律动见长,而鄂尔多斯地区的打击乐重奏在此基础上,融合了长短调、散板与固定节拍的交替变化,形成独特的节奏体系。例如在表现草原骏马奔腾的场景时,演奏者会采用密集的复合节奏,模拟马蹄的疾驰与顿挫,而在抒情段落中,则运用自由节拍与切分音,营造悠远深沉的意境,这种节奏上的对比与转换,不仅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也使作品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更具现代音乐的张力。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重奏曲的另一艺术特色,在于其通过节奏的动态变化,生动展现蒙古族的生活场景与文化精神,在传统节日或庆典音乐中,打击乐重奏常采用欢快而复杂的节奏型,如三拍子与五拍子的交替,模拟牧民欢聚时的热烈氛围,而在表现宗教或史诗题材时,则运用庄重的慢板节奏,结合马头琴的悠长旋律,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2. 融合地域性演奏技法,突显民族音乐文化特征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重奏曲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其巧妙融合了蒙古族特有的地域性演奏技法,使音乐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蒙古族传统打击乐演奏技法源远流长,如 " 潮尔 " 演奏法中的泛音技巧、" 马步 " 节奏模拟骏马奔腾的律动等,都被有机地融入重奏曲的创作中 [1]。演奏者常运用手掌不同部位击打鼓面,配合力度强弱变化,模拟草原上的风声、马蹄声等自然音响,蒙古族特有的喉音唱法 "呼麦 " 的节奏韵律也被转化为打击乐的语汇,通过鼓点的疏密变化再现人声的独特韵味。当代内蒙古打击乐重奏在保留传统技法精髓的同时,还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如将蒙古鼓的滚奏技法与现代定音鼓的演奏方式相结合,形成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感的音乐语言。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重奏曲对地域性演奏技法的融合,还体现在对传统仪式音乐的现代化演绎上,萨满教仪式中的鼓点节奏、那达慕大会上的竞技音乐元素等,都被提炼升华为重奏曲的艺术表现手段,在表现祭祀场景时,演奏者会采用不规则的复合节奏,模仿萨满鼓的神秘韵律,而在欢庆段落中,则运用明快的节奏型,再现草原节日的热闹氛围。

3. 创新打击乐器编配方式,拓展传统音色表现空间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重奏曲在乐器编配上的创新实践,为传统音乐注入了崭新的艺术活力,当代创作者突破传统打击乐器的单一组合模式,大胆尝试将蒙古族特色乐器与现代打击乐器有机融合,构建出层次丰富的声音景观。马头琴的悠扬旋律常与蒙古鼓的雄浑节奏形成对话,而传统的 " 浩毕斯 "(口弦琴)则与颤音琴、钢片琴等现代乐器产生奇妙的音色碰撞,这种创新编配不仅保留了蒙古族音乐的灵魂特质,更通过音色的对比与融合,拓展了音乐的表现维度。

这种乐器编配的创新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民族打击乐的表现方式,为音乐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创作者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乐器组合,而是根据作品需要,灵活运用各种音色元素,在表现草原风光时,会加入风声器、雨棍等自然音响乐器;在演绎现代题材时,则可能融入电子音效或预制录音。这种多元化的音色处理,使音乐既能展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表达当代人的审美感受,这些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建立在对传统音乐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艺术创造。

4. 借鉴戏曲锣鼓经结构,构建戏剧性音乐叙事框架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重奏曲在音乐叙事结构的构建上,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锣鼓经的结构逻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性表达方式,戏曲锣鼓经中 " 起、承、转、合 " 的程式化结构被巧妙地转化为打击乐重奏的音乐语言,通过节奏的张弛变化和音色的明暗对比来推动音乐叙事。蒙古族传统的 " 乌力格尔 " 说唱艺术的叙事方式与京剧锣鼓的板式结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既保持游牧音乐自由特质又具备戏曲程式严谨性的新型音乐结构,在表现英雄史诗题材时,作品常采用戏曲中" 急急风 " 的节奏型来营造紧张氛围,而抒情段落则化用 " 慢长锤 " 的节奏韵律,使音乐呈现出鲜明的戏剧性对比。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重奏曲在保持本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维度,创作者们不仅吸收了戏曲锣鼓的节奏程式,更将戏曲表演中的虚拟性和写意美学融入打击乐创作。在音乐展开过程中,通过打击乐器音色的虚实变化和节奏的疏密交替,构建出富有想象空间的音乐意象,比如用密集的鼓点表现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以稀疏的梆子声暗示草原夜色的静谧,这种写意化的表达方式既传承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又赋予作品更强的戏剧感染力。

5. 强化声部对位交织,形成立体化音响织体效果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重奏曲通过强化声部对位交织的创作手法,构建出极具立体感的音响织体效果,这一特色使其在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中独树一帜,创作者突破传统打击乐单一节奏线条的表现局限,借鉴西方复调音乐的对位技法,将马头琴、蒙古鼓、四胡等民族乐器的声部进行精巧编排,形成多层次的音乐对话。高音部乐器常以跳跃的节奏型展现草原的灵动气息,中音部乐器则以持续音型奠定音乐基调,而低音部乐器则通过厚重的节奏支撑整体结构,这种声部处理不仅保留了蒙古族音乐特有的旋律线条,更通过各声部此起彼伏的呼应关系,营造出类似草原上风声、马蹄声、牧歌声交织回荡的立体音响空间[2]。创作者们精心设计各声部进入的时机和力度变化,通过声部间的模仿、对比、呼应等手法,构建出具有戏剧性张力的音乐结构,在表现集体歌舞场景时,各声部以卡农式模仿展现人群的欢聚,描绘自然风光时则通过声部音色的渐变转换模拟天光云影的变化。

结语:

内蒙古民族打击乐重奏曲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既承载着蒙古族的文化记忆,又展现了现代音乐创作的活力,其艺术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语言,也为世界音乐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本研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挖掘其艺术内涵,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这一音乐形式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田园 . 民族打击乐重奏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J]. 戏剧之家 ,2022, (23): 103-105.

[2] 高超 . 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特色的分析 [J]. 艺术品鉴 ,2022, (06): 58-60.